RLC实验2008-2011各个学期讨论记录

这个实验做完很久了,但是那天跟同学讨论为什么U1不等于U2时,又觉得好像不太对。因为我本来想的是电源有内阻,但是发现,即使电源有内阻,U1,U2也应该相等啊。但是除此之外还应该是什么呢?当初我没考虑到谐振时总阻抗为0,因此分析错误。——刘淑君 10300720292
原因是:不管在什么频率的时候LC振荡回路都有损耗电阻。 — 乐永康 2011/06/04 10:04
在选做内容中,取R外=5.00欧姆,发现U1和U2并不在同一时刻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个人认为,原因在于R外越小,实验对于实验仪器的精度要求越高,对于同样的实验仪器,误差就越大,同时受外界干扰也就越多。但是,其实5.00欧和10.00欧的Q值相差并不大。所以请教一下老师是否有公式上(物理原理上)的解释呢?谢谢! ——苑诗文 2009.10.14 7:40
不知你是不是在R外=5.00和10.00欧姆时都作了谐振曲线,二者的Q值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另外,两次测得的f0不同,除实验误差外,还有可能是电感的值变化来引起的。 — 苏卫锋 2009/10/15 16:39
实际上,I/I0=U2/U1=COSφ,φ就是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差。大家可以验证一下。 — 李明浩 2009/10/08 12:06
考虑电感的损耗电阻了吗? — 乐永康 2009/10/08 16:13
老师,Q'的公式中R究竟应该是什么? 还有为什么我的Q和Q'差特别多阿? 09300740005 谢意
R应该是外接电阻箱的电阻加上电感的损耗电阻。损耗电阻可以通过谐振时(U1/U2)=(R电阻箱+R损耗)/R电阻箱,计算出来。 — 苏卫锋 2009/10/08 15:26
做完实验后,本人觉得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在进行调频时有诸多不便。当轻微转动调频旋钮时,频率值便会变化较大,此效果在峰值附近非常明显,导致本人在峰值附近的数据非常稀疏,对曲线的描绘影响较大;此外,若一不小心转动过猛,则要花很多时间寻找原先的频率值,不利于连续测量。故本人建议如下:在原先的调频旋钮下增设微调旋钮,此原理类似显微镜,有利于测量;或干脆改进为电子式发生器,每次测量直接输入频率值,系统自动调节至该频率值,再增设“+“、”-“按钮,设定每次加减改变的最小频率值。若此,则此实验之测量可大大改进矣!段驰2009/10/04/17:20
老师,参考文献与书籍中打开后显示此页面不存在,能否修正一下,谢谢?另外还是关于补充材料与书本的出入问题,公式中R+RL在补充教材中都是R,从提供的电路图来看,补充材料中的R应该是包括RL的,但是我觉得补充材料中表述并不是很严谨。就像电流表,在做一些分析时还是习惯拆成一个电流计和一个电阻。— 江睿 2009/10/4 16:38
参考文献已更新。谢谢提醒! — 乐永康 2009/10/05 21:49
为什么Q 和Q'不一样?还是没弄懂。排除了画图的误差之后呢?傅颖鹭08300300109
你计算Q的时候是什么电阻代进去的?Q'又是哪一部分电路的品质因素? — 乐永康 2009/10/27 23:35
做完实验后发现电压表质量比较差,示数会从最大到零附近之间无规则振动(不是峰-峰电压太大的缘故)而且听说所有用此仪器做实验者均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建议换一台电压表,请问电容有损耗电阻吗?断开电路后形成的LCR振荡电路的原理是什么?电压表两端拆掉一端的线为什么会使示数急剧增大?为什么最后作出的图像左边陡而右边平坦?—周瀛
可否发邮件告诉我你用哪台仪器?我在上课时没有遇到这个问题。电表示数不稳定,一般来说是电路接触不好引起的,在重新接线后或检查好接线后这类问题都可以解决。电容基本上没有损耗电阻,电感有。断开电路后就不存在振荡电路了,建议你周二下午在实验室开放时到实验室跟老师见面交流。谐振曲线本身就是不对称的,你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 — 苏卫锋 2009/11/06 11:00
老师,我判断测量范围的时候用的是半功率点的定义和回路谐振时的电流,但实际测量的时候是测U2/U1~f的关系,作图的时候才发现应该用U2/U1的值判断测量范围才对。对于这种情况有无什么补救方法?还是只能去重新测量? -王祉涵 08300400104
即使你“判断测量范围的时候用的是半功率点的定义和回路谐振时的电流”、“实际测量的时候是测U2/U1~f的关系”也没有关系,只要你确定好频率的测量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去测U2/U1~f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谐振曲线。 — 苏卫锋 2009/11/13 08:56
品质因素Q和Q'的区别还是没想明白,Q'是用R+RL带进去算得。是不是Q包括了整个电路?而Q'是外部电路的品质因素?所以Q<Q'?俞萌09300190084
Q是外电路的品质因数,Q'用R+RL带入计算也是外电路的品质因数。 — 苏卫锋 2010/01/05 11:29
老师您好,我在做选做实验部分时发现电阻R也会影响电路的谐振频率f0,而且是线性关系。但在理论部分,f0与R并无关系,这如何解释?谢谢。吴海培09301010040
你好,我不知道你改变电阻值做了几组数据?首先改变电阻值会对电路的谐振频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也会改变,从而通过电感铁芯的电流也会变,这样可能会引起电感的变化,从而影响谐振频率。你若感兴趣的话,不妨再多做几组数据,系统的研究一下f0的变化与外电阻的关系。 — 苏卫锋 2010/04/06 13:52
老师您好。我对半功率点的定义不是很清楚。这里的半功率是指接在电路上的定值电阻的达到半功率吗?如果方便的话,能否推荐一些补充材料介绍一下为什么Q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出来。谢谢。——樊亚文
在I-f曲线上,半功率点是指通过电阻R的电流达到其最大值的1/√2时所对应的地方,其实就是当电阻的功率达到其最大功率的一半时,所对应的频率。关于Q的算法,你可以自己推导一下,或者可以参照一下《大学物理》教材中有关电磁学的章节,或者是《电磁学》。 — 苏卫锋 2010/04/26 13:12
老师好,昨天做实验我是用方法一做的,发现在f0附近时很难保持U1的不变,导致在最高点处附近点变得很稀疏,这样对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呢? 郭思敏10300300066
需要调节信号源的输出大小来保持U1不变。 — 苏卫锋 2010/12/15 13:13
老师您好,信号发生器上的峰-峰电压与U1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为什么要设定20db的衰减呢?谢谢。 —-范圣男10300300070 2010/12/15 01:45
以信号源输出的正弦信号为例,如果你用示波器观察该信号,峰-峰值电压指的是正弦信号由波峰到波谷的电压差,也就是信号电压最大值的2倍;而U1测量的则是电压的有效值。想确切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一下大学物理有关交流电的章节。设定20dB的衰减,是为了使输出信号不要太大。 — 苏卫锋 2010/12/15 13:13
既然电流与u2比u1不成正比,那为什么还可以用根号2作为分母来确定f1和f2呢?——赵赛 10300180044 2010、12、21 16:58
请再仔细阅读以下f1和f2的定义! — 乐永康 2010/12/21 23:50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R小于10时,谐振频率和频率宽度都几乎相等啊?——-桂梅艳10300720269
那谐振频率应该是多少呢?按照讲义上的公式(4),你可以自己算算.频带宽度应该变小的,是不是你的测量有错误? — Hongying Yao 2011/05/17 10:10
老师好,为什么说调节频率时调过了不能往回调呢?——-沈慧捷10302010068 2010/5/25
频率可以调的,也可以随时增测数据. — Hongying Yao 2011/09/30 10:20
我觉得短时间内可以回调,但应尽量避免,因为很多实验常常发现回调后测量值已经变化,或许是电位器精度造成,或许是其他因素影响,所以尽量一气呵成。另:(沈慧捷10302010068 2010/5/25)这学期没有这个学号的同学嘛,提问时间也是去年的,困惑中。 — 高渊 2011/09/30 12:07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本实验中交流电的电流与电压相位不同?并且给出的相位差计算公式是怎么导出来的?还有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乘以cos拂爱假如他是负的那么平均功率也为负的,那么此时的意义是么? 谐振电路中电感和电容储存的能量为Ws = (1/2)Li 2(t) + (1/2)C uC2(t)是怎么来的?电抗为什么是感抗和容抗作差?实验手册给的Q=(2πfcr)的负一次方是否是错了?谢谢老师!曹钧植11300290007.2011.10.4
电流与电压的相位不同,是由于电阻、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各自的电流、电压相位不同。这点的详细推导可以再看看参考资料中的“交流电简介”PPT。相位差的公式也可以用PPT中的矢量图解法得到。平均功率一般为正的或者零,因为cosφ取值于0和1之间。电感和电容储存能量的公式可以去查电磁学的书电容器和电磁感应的内容。讲义上的公式 Q=1/{2 pi f_{0}CR} 没有错。 — Hongying Yao 2011/10/31 14:14
老师好!我还是不太明白Q和Q'的区别,是不是Q是电容、电感部分的品质因数,Q'是L、C、R三部分的品质因数?谢谢老师! 郝璐10340700172
你的理解是对的。 — 乐永康 2011/12/13 21:08
老师好!做了那么多实验,收获总是有的,但总是觉得不踏实。。。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好多实验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我们都还没有学到。。。做实验时就会力不从心,操作时更是会手忙脚乱。。。所以,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实验课程,或许我没有考虑到其他客观原因而贸然的提出这个问题,但还是觉得课程安排不是百分之百合理。。。 — 徐晓晓 2011/12/13 19:58
徐晓晓同学,对于你提的问题(和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据我所知,学校里有过不少的讨论。《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能力。对于自己没有学习过的实验相关的知识,能在实验讲义介绍的基础上,通过预习和操作,对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已经是相当有能力的体现了,而这种能力,也是以后做研究中必须具备的。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这门课程被安排在了一年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合理”,但也应该是现行教学计划下,我们实验中心根据所具备的条件所能采取的安排了。 — 乐永康 2011/12/13 21:10
呵呵。。。谢谢老师的回复!老师的这段话既是解疑答惑,又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自主实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谢谢老师!
老师好,请问为什么U1置于100uV~150uF之间算是合理的范围呀,是因为超出这个范围接下来测量U2可能会超出量程吗?好像还会影响Q和Q'的差值是不是— 林雨思 2011/12/15 20:26
是否超出量程操作时尝试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超出量程而不得不转换电压表挡位的话,会增大测量误差,所以肯定会有影响。 — 高渊 2012/10/29 09:54
老师,请问如果计算Q'时代入(R+RL)那么计算出来的数值在理论上是不是应该和Q是相同的呢?我用f1和f2的定义带入了Q的计算式推出来的就是Q'的计算式,因此我认为是一样的。但我看到讨论区中老师曾经解答过Q是电容、电感部分的品质因素,Q'是LCR三部分的品质的因素。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理解错了?
你的理解是对的。 — Hongying Yao 2012/03/08 23:35
乐老师说要留下自己足迹 我貌似是09学年在这里第一个留下足迹的吧 呵呵 还没开始做实验就看这些讨论可能略显早 但是看到这么多前辈们宝贵的经验和老师的点评 我觉得受益匪浅。还无意间知道了所谓 分布电容的 意思。这个讨论区果然是个好地方,凝结了很多优秀的人精彩的智慧!这还真是一个玩完游戏后可以休息学习的好地方。。。玩笑^_^孙凌皓 2009/02/24 20:00
很好! — 乐永康 2009/03/01 20:56

>预习时有很多问题不懂,所以上来看一下。但是看了发现不懂的更多了,先问一两个吧,其它如果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还是不能解决再来请教同学们把(凡事还是要先自己 努力地嘛)。一个是关于书和补充材料的一点出入。书上的相关公式中的R均为R+Rl,即还考虑了电感器的损耗电阻Rl,而补充材料中只有R,是因为在此实验中损耗电阻Rl可以忽略不计,还是说补充材料中的R已经包括了损耗电阻Rl,还是其他原因呢?第二是关于看以前同学的讨论产生的问题。有同学说分布电容是指由于电路的分布特点而具有的电容,那么其他一些同学提到的改变电线的形状,弯曲程度和手的接触算不算电路的分布特点呢?还是说电路特点只是是指电学元件的排列位置,电路的连接特点等呢? — 蒲萄 2009/04/24 23:50

欢迎提问,并能指出实验讲义中可能存在问题,谢谢你(补充讲义的内容是否有此问题待我检查后详细作答)。
本实验中的Rl是个待测量的量,数值上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量,我们还要通过它来计算Q值。各个公式中的各个电阻符号分别表示什么,的确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对此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对理解实验是很有帮助。 — 乐永康 2009/04/25 07:44
分布电容是指由非电容形态形成的一种分布参数。一般是指在印制板或其他形态的电路形式,在线与线之间、印制板的上下层之间形成的电容。这种电容的容量很小,但可能对电路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对印制板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尤其是在工作频率很高的时候。——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90116.htm
很抱歉,到今天才作答。关于电阻/阻抗,也请留意我对下一位同学的问题的回答! — 乐永康 2009/05/01 12:50
那位同学帮忙解答下为什么U2/U1~f也能代表谐振曲线?…..感谢..
自己想明白了 嘻嘻。。 就自己解答一下吧。。恩。。 说明白点好了:用公式 U1/(R+R)=U2/R 来解释。方法—,因为f引起R的变化,而I=U2/R,因此要测量f与I的关系,即为测量f与U2/R的关系,因为U1是实验回路的输入电压,要使在等号成立条件下使R与U2改变就必须得使U1不变,即能测出f与I的关系曲线。第二种方法:由公式可得U2/U1=R/(R+R),因此U2/U1的变化能代表R的变化,而R变化引起电流I变化,因此改变f也就能测出f与I关系曲线数据。顺便也能知道第二种方法的一个优点就是比较直接吧,因为改变f时,另一个变量U2/U1,就代表着R的变化。不知道这样相对不对 。。。。— 米日巴努.艾买提 04月25号 19:30
很抱歉,到今天才作答,希望你还会再来这里看一看。
你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思考题,但我还是想在这里做一个详细的答复,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但要准确理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所谓LCR电路的谐振曲线,书上画的是回路的电流I随频率f的变化关系。在实验测量方法一中,I=U2/R=U1/Z(f),这里我们需要保持U1不变,也就是要保证回路中的I随f的变化关系是在相同的输入条件下得到的,即保证I的变化仅仅是由于改变频率f引起Z的变化所导致的,保证I的变化仅仅依赖于变量f。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谐振曲线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回路的电流I随频率f的变化关系,数值上I(f)正比于1/Z(f)。所以,所有正比于1/Z(f)的关于f的函数都可以代表谐振曲线。关于U2/U1正比于1/Z(f)大家可以自己推导一下,很方便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面的表达式中,我们用的是Z(f),是指收音机的接收天线和外接电阻组成的回路的总阻抗,而不是R。U1/(R+R)=U2/R只在谐振点的时候才成立,其它的时候,阻抗是关于f的复数函数,不可以用R来表示。另一个同学们经常写的公式是:U1/(Z+R)=U2/R,这一公式只有在Z的表达是复数时,是可以用的,但在我们的讲义中,Z的表达式是复阻抗的模,这时Z和R是不可以直接相加的。对于收音机的接收天线和外接电阻组成的回路的总阻抗Z,它满足:Z2=(2πωL-1/2πωC)2+(R+R)2。 — 乐永康 2009/05/01 13:47
调节电台的时候发现由于标签贴在透明塑料外壳外面,与指针距离较远,所以调节的时候有点难对准,建议把标签贴到内部刻度上,方便调节. — 黄贲 05月9日 08:36
谢谢黄贲同学的建议,你的建议很好,可是…。在此,我稍微说明一下:由于光华楼对中波信号的屏蔽作用很强,实验室中经常收不到电台,即使收到了,也是噪音较大(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各位同学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中波的传输方式等),所以我们采取了贴标签这个权宜之计——在物理楼调电台,然后贴标签供同学们做实验时参考;由于收音机里指针位置的移动是个比较粗糙、稳定性不是很好的机械装置,我们需要不定期地验证标签的位置,加上要把标签贴到内部刻度上的操作比较麻烦,很容易导致内部接线断裂等,我们还是会保持目前的做法,请同学们谅解,也提醒大家在实验时注意避免视差。 — 乐永康 2009/05/09 08:53
为什么信号源的频率总是无法稳定下来呢?我在实验时信号源的频率总是不断向上跳,不知道其他同学是否也有类似情况?
不清楚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上来的了,今天才看到。十分抱歉。
频率不稳定的现象在几台信号发生器上都有,有些是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热,还有些是因为内部元件不够稳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可以确认不是第一种情形,请马上通知实验指导老师。 — 乐永康 2009/03/01 21:08
为什么参考书籍打不开啊。。。
能够打开的。是不是因为你的电脑设了“禁止弹出窗口”之类的功能,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先下载,再打开阅读。 — 乐永康 2008/03/30 07:00
哪位达人能分析哈LCR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步骤四中方法1、2各自的优缺点吗? 谢谢。。。
没有同学来回答你的问题啊。你自己用了哪种方法做的测量?当时选择测量方法时有怎样的考虑?测量时的体会和自己原先的理解一致吗?再仔细看一下另一种测量方法,从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上,两者有什么差别?这么认真思考一下,你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 乐永康 2008/03/30 07:23
很高兴乐老师不吝赐教! 而后自己又想了下,和乐老师点拨的差不多,谢谢!!!
请问思考题有答案吗?有好多不明白的
具体是什么问题啊?我不会把所有答案都告诉你的!^_^乐永康 2008/09/25 13:58
在哪找到上届同学的讨论阿。。我们都还没什么讨论阿
有关这个实验的讨论都在这啦!你有什么想法,贡献一些吧! — 乐永康 2008/09/25 13:58
关于思考题4 信号源对应某一频率 f 时,ZC、ZL有确定值与之对应,R 恒不变,所以ZC、ZL、R 上的压降有一确定值UC、UL、U,UC、UL分别落后和超前U π/2,可知 UC、UL之和 Uf 与 U 的相位差为 +π/2或—π/2 ,UC、UL之和 Uf 与 U 的标量和等于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而 Uf 与 U 的矢量和等于 U1,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U1 < = U输出,仅当UC、UL 之和为零(谐振)取“=”。请乐老师斧正!——吕金钟
这段文字没有看得很明白。“UC、UL之和 Uf”是不是表示:UC+UL= Uf
另外:U路端 和 U输出一般是指同一个量。 — 乐永康 2008/11/01 17:20
不是,应该是矢量和吧.——吕金钟
因为UC和UL的位相差为π,它们的矢量和等同于两者模量的差。 — 乐永康 2008/11/02 20:45

>老师说材料上给的计算品质因素的公式有些问题,叫我们自己推出公式。我高中根本就没学过相关的电学知识,怎么推啊?—— 2008/11/09 21:47 08300300003

书上计算品质因素的两个公式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等价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尝试去推导一下。其实也不需要再看什么参考书了。由半功率点的定义出发,解Z需要满足的方程,写出两个解f1,f2的差的表达式,化简一下,舍掉两个不合理的解,就可以从Q值计算的一个公式推导出另一个公式。 — 乐永康 2008/11/09 21:52
ps:补充材料上的文字定义是无误的,而书上文字定义的有误少了2π。和阻尼振动中的品质因素一样,Q=2πE/ΔE,这是定义式:Q=2π*I²L/I²(R+Rl)T ,这里在分子上乘上1=T*f即可得到定义式—陈辉耀 2011/1/6
老师,我计算出来的Q与Q`似乎有√2的倍数关系,事实上是否有这种关系呢?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谢谢您!2008/11/14 10:54 08300180169
√2的倍数关系是不成立的。Q与Q'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对象不同,前者是谐振回路的品质因素,不包含R,而后者是指整个外电路的品质因素,包含R。在R的大小关系不一样时,Q与Q'的比例关系也不同。你的情况应该是个巧合。 — 乐永康 2008/11/14 16:52
1,为什么改变R外值的时候,算出来的R损也会改变?2,理论上不同的R外对应的f0应该相同,但我做出来的却有一点差别,为什么呢? ——马静雯 2010/05/27 23:06
两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会尽快回答,不过我建议(也是希望)你能先自己考虑一下,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写到这里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但希望这样的交流更多的是讨论,而并非仅仅是答疑。 — 乐永康 2010/05/27 23:12
感谢老师的回复,我自己的想法是改变了R外后,电感和电容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导致R损改变和f0的改变。实验结果为随着R外的增大,f0增大(当R为5,10,100欧姆时,f0分别为3.2136kHz,3.2217kHz,3.2350kHz,差别不大,但相应的R损计算值为16,15.7,20欧姆,感觉无明显规律,即使是系统误差也应该有一个固定变化趋势,尤其是R外调到100欧姆时,R损计算值为20欧姆,我的想法是I的大幅降低会对整个电路电阻造成影响)。——09301010253马静雯
很认真的实验检测。提醒你一下:1)信号发生器的内阻是50Ω,外接电阻的改变怎样影响整个电路的电流?2)实验中使用的是有铁芯的电感,和空芯电感相比,有铁芯的电感的电感值更容易随实验条件而改变。在此基础上你是否可以自己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讨论? — 乐永康 2010/06/04 00:22
老师,我在做预习报告的时候发现知道了电流与电动势的关系,却无法把它们的相位差的公式推导出来,请老师是否能帮我推一下这个公式?——09301010244王婧婷
你可以看一下《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有关电磁学的章节,上面有推导过程。 — 苏卫锋 2010/05/30 20:45
老师,请问为什么5月31日到6月4日的周五7-8节课同学的选实验登记都不见了呢?
已恢复,谢谢提醒。 — 乐永康 2010/06/02 08:52
第二种方法做图我还是没想明白,前面老师说可以根据U2/U1正比于电流或者1/Z来确定,但是这样的话,U2/U1=R外/[(R外+RL)^2+(WL-1/WC)^2]^1/2,而这里面的1/Z,Z应该是包括信号源的内阻的,这样的话U2/U1与1/Z并不成正比关系了,又怎么能用前者来等价电流呢?——薛香艳
如果Z中计入信号源内阻,那么Z就表示整个电路的阻抗,这时对应的电压该是信号源的电动势,而非输出电压U1。 — 乐永康 2010/06/13 15:32
来的有些晚了,已经在复习了,发现这个实验是我当时做的最连贯的一个,可能是对这个原理了解到比较清楚。所以我想各个实验都应该在实验原理上多下一点功夫才行。也希望老师以后的补充讲义多补充一点实验原理,相关原理等等。方便同学们了解。— 张强 09300720269。
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以后会不断充实我们的网站内容,也欢迎并感谢同学们能补充内容或参与讨论,众人拾柴火焰高,呵呵LOL苏卫锋 2010/07/03 14:23
老师,第二种方法作图原理我还是有点问题,U2/U1正比于1/Z(f)可以推导出来,但是我觉得I=U1/Z(f),其中U1是会变的啊,I正比于U2/U1没办法推导出来啊——钱智敏 2010/10/11
谐振曲线实际是反映的电路中阻抗变化与频率的关系,所以二者是等价的。 — 苏卫锋 2010/10/13 09:32
老师你好,在选做实验过程中我采用了20欧的R外电阻值,测出来的Q值明显比R外为10欧时变小了,但是由于补充实验数据不是很充分,我想请问一下R外的改变对电路品质有规律性的影响吗? —陈小果 09301010183 20101012
看一下Q的定义式,Q与R成反比,所以,当你增大外接电阻,Q会变小。建议你有时间可以再实验验证一下。 — 苏卫锋 2010/10/13 09:32
谢谢老师,我昨天又想了一下,确实如此,昨天已经把这部分结论补充到实验报告中了。谢谢—–陈小果 20101013 1706
老师,请问一下,作图出现了不对称仅仅是因为操作和绘图问题吗?我的操作和绘图没有很大问题啊。谢谢—曹珊 10300300023 20101019
谐振曲线的图本来就是不对称的,这点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来. — Hongying Yao 2010/10/19 21:56
老师,请问这个实验画完图像后,根据图像得来的f1 f2 f0用于计算l,Q值等时,其结果要计算不确定度吗?R考虑了不确定度啊。谢谢—曹珊 10300300023 20101019
我们没有要求计算Q值的不确定度.但是也是可以计算的.从图上读取数据时可以定出f的不确定度,之后按照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来计算. — Hongying Yao 2010/10/19 22:03
老师,网站上的内容与书中不太一样,例如书中必做实验1要求记录U1、U2的值并计算R与Q,而网站上的要求记录频率F0',应参考哪一个写预习报告?谢谢—尹天舒 10300700101 2010/12/18 13:21
参照补充讲义写预习报告。 — 苏卫锋 2010/12/25 15:47
老师我想问一下,当一个确数乘上一个测量出的数,那么结果的有效数字该怎么处理呢?谢谢老师!——曹钧植 11300290007
结果的有效数字和“测量出的数”一致,因为“确数”的不确定度为零。 — 乐永康 2011/09/29 22:52

傅颖鹭同学的实验体会

这个实验做了两遍。第一次和同学合作的,感觉原理没弄清楚,所以又申请做了一遍。

按实验内容把数据都测量一遍,没有当场处理数据。写报告的时候才发现有两组关键数据居然记错了,导致在求半功率点时误差很大。

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的,总结下来有几点:

  1. 实验前一定要先认真回顾一遍电压表的读数方法。由于此实验中U1,U2的量程不同,所以读数时看的刻度盘也不一样,稍不注意就会看错行。而且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读取。按我的操作过程,U1的精度取1/10,U2取1/5。切忌,读数一定要仔细,因为记录数据一遍就过去了,等处理数据时才发现读错基本欲哭无泪了……
  2. 预习的时候就应该想清楚半功率点怎么计算。原因在于记录数据取点的时候,f1 f2之间需要记录较密的数据,如果取数据的时候没有选择好,对后面的画图会造成很大影响。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3. 预习时看一遍实验讨论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注意到一些自己看书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多思考。

第二次实验感觉结果还是不够好,取点的时候分配不均。下次实验得多注意。

傅颖鹭08300300109

本页面上本学期的第一份实验体会,很好!欢迎更多的同学来参与讨论和交流! — 乐永康 2009/10/27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