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

实验室和教师介绍

实验室可提供的主要器材

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

仪器r.jpg

主要技术参数:

预习应了解的内容

实验注意事项

二代教学仪器开关机顺序.docx

实验内容

该实验分为两部分内容,需要用两个软件。第一部分内容为磁共振成像基本参数和弛豫时间的测定,用“核磁共振分析应用软件”;第二部分内容为磁共振成像,用“核磁共振成像软件”。

第一部分内容 磁共振基本参数测量

首先在电脑D盘建立自己的文件夹。磁共振成像有三个基本参数,也是系统参数:共振频率、90度脉冲和180度脉冲。还有采集信号所需要的许多其他参数。这些参数都需要在硬脉冲序列(Q-FID)中测量和熟悉。

一、共振频率,90度,180度硬脉冲的测定。选择Q-FID(即硬脉冲序列)

根据实验原理中核磁共振的条件,找出在约0.5 T磁场下,样品中氢核(质子)的核磁共振频率。由于射频线圈的尺寸以及射频功放的功率不同,所以激发样品所需的脉冲能量也不同。而脉冲能量又由脉冲幅度和脉冲宽度来决定,因此,改变硬脉冲宽度其本质就是在改变硬脉冲能量。在脉冲序列中较为常用的是90度硬脉冲和180度硬脉冲。

二、了解其他参数的作用和意义。继续选择Q-FID(即硬脉冲序列)(感兴趣的同学选做)

这部分内容是让大家了解这些参数的作用和意义。实验时可以适当挑选自己感兴趣、想了解的参数,改变这些参数的值,定性观察,看到它们的作用就可以,不必仔细记录。

  1. 参数RG1,DRG1,PRG和RFD的作用和意义
  2. 了解参数TD, SW和NS及TW的作用和意义(感兴趣的同学选做)

三、 自旋回波(Spin Echo)的观测,学习SE的产生原理。选择“Q-SE”序列

FID实验虽然在设置系统参数时很有效,但是FID实验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它的主要缺陷在于:通过FID序列采样到的信号,不但会随样品的横向弛豫迅速衰减,而且还要受到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而对样品成像需要一系列的步骤,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消除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因此,一种可以排除磁场均匀性干扰而且可以控制信号强度衰减时间的脉冲序列将更为实用。SE序列正是具有排除磁场均匀性干扰这一性质的脉冲序列。如果在90度脉冲后面再加一个180度脉冲,就可以产生自旋回波,叫做硬脉冲回波序列。

四、 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选择Q-CPMG序列

CPMG序列是用来测量样品横向弛豫时间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序列是在施加一个90度射频脉冲后又施加了很多个180度射频脉冲。每施加一个180度射频脉冲都会延缓由于磁场不均匀而导致的信号衰减,并且可以在信号的回波峰点处采样到不受磁场均匀性影响的数据。因此,这样的信号采样过程只反映样品的特性而不受磁场均匀性的干扰。所得到的信号往往是符合多条指数曲线叠加规律的一条曲线,是样品中不同的横向弛豫过程的综合反应,可以得出相应的几个不同的T2值。要求出这些T2值,需要选择不同迭代算法,我们就利用仪器软件中自带的反演算法算出。并通过“数据查询”得到各个回波峰值信号,保存该数据,回去自己用origin拟合,得出T2,与计算机给出的T2值做比较。

硬脉冲 CPMG 序列是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基础上,多次施加180度脉冲,从而得到多个回波信号的回波脉冲序列,其序列结构和回波情况如图所示.

CPMG序列示意图

在90度脉冲之后,经过时间t的散相之后,再加上180度的重聚脉冲,在t= 2τ时刻得到第一个回波信号,之后又开始散相运动,在t= 3τ 时,再施加第二个180度的重聚焦脉冲,同样会在t=4τ时,横向磁化矢量又会汇聚而形成第二个回波信号,如此重复,可产生多个回波信号,不过回波信号的幅度在逐步减小. 硬脉冲 CPMG 可以用来测量物质的T2 值,因为在90度脉冲之后,分别在t=τ,3τ,5τ,…, (2n -1)τ时在Y 轴上施加180RF 脉冲, 就会分别在t= 2τ,4τ,6τ,…,2nτ时得到相应的回波信号,从而得到一个回波波列,由每个回波峰值|M_y (t)|=M_0 e^(-2n/T_2 ),形成的指数衰减曲线就是2T衰减曲线,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峰值衰减规律来测得样品的2T 值.

五、 纵向弛豫时间T1的测量,选择Q-IR序列

样品由受激发状态到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样品的纵向弛豫,也称作自旋-晶格弛豫,其弛豫的快慢用纵向弛豫时间T1来表征。我们利用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 IR)序列来测量样品的纵向弛豫时间。首先介绍IR序列的脉冲参数;其次给出进行T1测量的实验步骤。IR序列由反转脉冲(180度脉冲)和读出脉冲(90度脉冲)两部分组成,具体的IR序列脉冲时序如图所示。

饱和恢复法的脉冲序列如图所示. 饱和恢复法的脉冲序列中的两个射频脉冲都是90度射频脉冲,在第一个90度脉冲激发之后,宏观磁化矢量立刻倒向xoy水平面上,纵向和横向弛豫同时开始. 但由于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横向弛豫要比纵向弛豫快很多,所以饱和恢复序列只能适合测量纵向弛豫时间T1. 由纵向磁化矢量表达式M_z (t)=M_0 (1-e^(-□(t/T_1 )))可知,当第一个90度脉冲之后,间隔一定时间TR后,施加第二个90射频脉冲,纵向磁化矢量可表示为M_z (t)=M_0 (1-e^(-□(T_R/T_1 ))),记录此时产生的FID信号幅值. 然后通过改变时间间隔TR,就可以测得一系列FID信号幅值,如下图所示.再将这些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就可以得到样品的T1值. 为了克服射频不均匀性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施加了散相梯度. 对于油样品,TR的设定范围是3 ms到550 ms之间,取10到15个数据点进行测量. 用累加数据采集,累积次数为2,FID信号幅值由傅里叶变换得到. 可以用软件拟合数据求出T1值,也可以自己拟合得出T1值.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 自旋回波序列成像

关闭“分析软件”,打开“成像软件”。软件界面如图17所示。注意仪器只允许打开一个软件。 注意 在软件采样期间不要点击与文件打开、保存等文件处理相关的按钮或操作指令。出于保护仪器的考虑,如果在采样期间用户进行文件相关操作,如打开新的脉冲序列文件等,那么软件会自动释放所有资源并关闭。

磁共振成像有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自旋回波序列成像是最基本的成像序列,其他各种成像序列都是基于这一序列的发展。自旋回波序列成像首先需要调节三个基本参数:共振频率;匀场调节;确定软脉冲的90度脉冲和180脉冲的值。其次需要设定图像参数,比如视野大小、层面数目、层面厚度、选层层面等。

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成像,首先要注意成像选择的脉冲列为软脉冲,而不是用我们前面调试过的硬脉冲回波(为什么?). 其次要注意的是要想成像就要准确调好拉莫尔共振频率(为什么?),还要调出软脉冲的90°脉冲和180°脉冲及软脉冲回波(为什么?),再成像.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有一系列的参数.

一、调节三个基本参数(共振频率、90度、180度脉冲)

我们选择多层面自旋回波成像方法。放入标准油样。成像具体调节方法看讲义和操作指导。

二、扫描图像

三个参数测好了,就按照成像的三个标准步骤1-PRESCAN;2-SCOUT;3-SCAN开始成像。先做标准油样的图像。

1-PRESCAN(预参数调节)

单击“1-Prescan”按钮,软件自动调节中心频率、电子匀场及寻找软脉冲幅度。在下面表格中记录预扫描数据。与前面一步记录的值比较,数值大小一样吗?在这一步中它们是如何测出来的?

2-SCOUT(预扫描,做定位像)

单击“2-Scout”按钮,软件开始预扫描。扫描结束后会在定位像显示区出现图23所示的预扫描图像

3-SCAN(扫描)

单击“3-Scan”按钮,根据所设置的参数,软件开始扫描。扫描结束后会在image界面下给出扫描图像。

三、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图像亮度、形状的因素(有哪些因素影像图像的亮度、形状?)。

四、做芝麻的MRI图像。

结合芝麻的图像,同样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分辨率的参数。可以参考讲义中表4给出的参数值选择做一个成像截面的图像。推荐在3×4的窗口下观察图像、保存图像。

附注:

大豆油、芝麻成像要注意选择不同的参数: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各个参数的意义及作用如下:

选做扩展实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可以参考《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程》这本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二个内容去做。

实验讲义

参考资料

成像分析 脉冲序列开发

高度交互式图形用户页面,可以模拟MR信号形成,k空间数据采集和MR图像重建。并且提供了专用工具箱来分析RF脉冲,设计MR序列,配置多个发射和接收线圈,研究磁场相关特性,评估实时成像等。

实验操作演示录像

以下录像仅作预习操作参考,希望同学不要拘泥,应视具体样品特性而定

讨论区

作为第一个做这个实验的组,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预习主要是那个薄的实验报告的上面的脉冲核磁共振实验的内容,看一下自旋回波,纵向以及横向弛豫时间的测量原理。实验本身比较简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最后会有做食用油和芝麻成像的内容,所有的步骤都在那里的书上有写,照着做就是了。先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成的芝麻的图:
这个软件的界面如下:
最左边一栏有很多参数,下面我说一下这些参数的大概含义。
P1/P2:脉冲时间长度,就是这个时间决定了磁矩转了多少角度,决定了这个脉冲是90º还是180º,实验中要首先确定这个参数。
D1/D2/D3/D0: 大家可以单击工具栏上的”VIEW“按钮看实验序列图,这些参数的意义在序列图上都标了。
TD:测量点的总数,就是一共测多少个数据。
SW:测量频率,就是每秒测多少次,所以,TD÷SW是测量总时间,就是那个测量的图像上横坐标的长度。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SW必须数倍于信号的频率。
DFW:数字滤波器截止频率,大于此频率的信号将被屏蔽掉。这个也保证了信号的频率比SW小。
SF1/O1:这两个的和是射频场的频率,SF1量级是MHz类似粗调,O1量级是KHz,属于微调,实验中找到并调节好这个频率使之满足共振要求。
RG:信号的放大率,进入AD数据卡前信号的放大倍数,一般不用调。
NG:数据的累加次数。 工具栏上有个”ZG“按钮,就是累加测量,将NG次的数据累加起来生成一组实验的结果。
DS:过采样倍率。为了保证实验的精度,实验中测量的点会比TD多,而DS×TD就是采样的总点数。
大部分实验的内容就是用到这些参数了,但是成像更加的复杂一点,下面是一张成像实验的界面图:
芝麻是放在一个玻璃试管里的,这张显示的是纵向的截面图,而横界面图如下:
左边的大概的含义还是一样,但是这时候要注意的是:
NE1:相位编码步数,具体的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提高这个参数会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但是这每一步就是完成一次“ZG”累加测量,所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做的时候纵截面调的是256,横截面是128,所以明显看出来,前者要清楚一点。
GxAmp/GyAmp/GzAmp:分别表示磁场的选层梯度,频率编码梯度和相位编码梯度(不按x,y,z的顺序)。
这个涉及到成像的原理,我也不是很了解,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我们要看一个物体从Z1到Z2之间那层的图像,我们首先在Z方向上加一个磁场的梯度,那么Z1对应的磁场为B1,Z2对应B2。核磁共振频率正比于B,而我们的射频场频率的范围可调,我们将这个范围调到满足B1到B2之间的频率,那么只有Z1到Z2的信号会被收集到,这样就实现了选层。成像还要区分出不同位置的信号。在X方向上加一个磁场梯度,X坐标不同的点其共振频率就会不一样,根据X方向上对不同频率的相应就可以区分X方向上的不同位置。Y方向上不能采用相同的办法了,我认为是因为很难做到使B(x,y)成为一个单值的函数,因为将XY平面向上移动一定会于Z=B(x,y)平面相交,这样在这条交线上,B的值就都是一样的,那么无法区分这条线上的点。实际的做法是在Y方向施加一个时间很短的脉冲梯度,使质子进动的相位不同,这样就可以通过相位的信息区分Y方向的位置(关于这个我也不是很理解)。注意我们上面的两张成像的图这三个参数是有变化的,所以可以得到纵向和横向的截面图。最后注意一下我们的参数,和书上的不太一样,当时我们做的时候是厂家的工程师带着我们的,他设的这个参数,据他说书上的那个参数不行,但是当时我们没时间试了,因为有同学要用那个测T1,大家可以试试看不同的参数。 — 蒋文超 2008/05/26 18:59
还要补充一点,测量横向弛豫时间T2时利用的是自旋回波序列法。

有个参数是C1:就是指测量C1次回波的数据。实验是要使C1尽可能地大一点,使回波的信号衰减尽量的多,这样可以提高实验的精度。所以要测很多回波的话,就要是TD变大,这里调到了最大:32768,SW要小一点,我们调的是40KHz,由于软件限制过采样倍率DS要变小,这里调到了3。还有到了最后,信号强度小的时候,噪声的信号就会凸显出来,那么要使累加次数多一点,就会使噪声的强度相对小一点。 — 蒋文超 2008/05/27 20:14
上面这张图的T2拟合明显不对,我想应该是用的调和油,有两种成分,所以应该采用双组成拟合为宜。
意见都很好,辛苦了! 建议可以看一下几个实验操作的FLASH— YuXi 2008/06/05 11:24
mri常规技术和新技术.pdf 网上广泛流传的电子书,前几节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很清楚,图很好
这是我们口头报告的PPT08300720400_金明洲_脉冲核磁共振成像.pptx ,提供一些参考。 — JMZ 2011/01/06 21:31
关于成像的参数设置,每台仪器都不太一样,只按书上或者录像里的就太教条了。我们做实验时走了点弯路,希望我们的东西对后面的同学有帮助。
一般用软脉冲自旋回波成像序列来做:
脉冲序列

成像参数

RFAmp是调节幅度,确定90度、180度脉冲的(实验中SP1、SP2长度固定不变);各时间长度参照脉冲序列;NS为累加次数,越大噪声影响越小,图像越清晰;NE1,跟Y方向编码有关……测的时候就看得出来是K空间的道数;GxAmp、GyAmp、GzAmp分别指三个方向梯度编码的幅度,简单理解也就是磁场梯度的大小;SLICE指成像的方向,0-X方向,1-Y方向(试管横截面),2-Z方向(主磁场方向)。参数非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佳参数很难定。

调GxAmp、GyAmp、GzAmp(沿Z方向观察)
1、改变Z方向梯度:GzAmp(%)分别为80、60、40、20

梯度越小,像越亮也越朦胧;梯度越大,像越清晰也越暗。
这是因为激发的频率有一定频率宽度,梯度越大,切片越薄,成像就越清楚,但激发的质子数也就少,也就暗。

2、改变Y方向梯度:GyAmp(%)分别为30、50、70

梯度越大,像越长。
我们理解的原因是:Gy编码称为相位编码,一定大小的相位差对应像上一定的长度;梯度变大,相位差也变大,所以像变长了。
实验时不用把梯度调太大,放太大了有时反而不清楚。梯度也有限值,测的时候梯度柜上的蓝灯最好不要亮。

调节D1
D1分别为1000us,2000us,2500us,3000us,4000us

D1变大,图像就变长,变模糊,实验时取1500-2500us大概就行了。这个现象可能和Y方向梯度有关,前面的实验说明Y向梯度越大图像越长,而且D1正是相位编码时间,延长也会使相位差变大。

调节D2
D2分别为250us,350us,600us

D2有最佳值,书上说大概是SP1(实验中定为1200us)的一半,可是600us的图像质量最差。随D2增大,图像先变亮,过了某个临界值就很暗(像曝光过度?)。录像里是350us,图像质量比较好;但可能每台仪器都有差异。

调节D0
D0分别为800ms,400ms,200ms


重复时间D0并不是越长越好。它牵涉到“加权成像”。其他参数不变,增长D0,水的部分会越来越亮,而油的部分相应变暗。我们用芝麻、花生等物质成像,大多是利用它们富含的油脂,所以D0取200-600ms就可以了。

D3,D4,D5都是脉冲与脉冲之间的死时间,用预设值100us就可以了,我们变了一下,但是效果都不大好。
这里的数据图像仅供参考,每台仪器参数不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JMZ 2011/01/09 21:09
顺便说说什么物质能够成像,不是所有含奇数个质子或者中子的原子组成的物质都能核磁共振。预习实验的时候了解到常用于成像的元素是1H和13C。但是注意到,本实验中,我们用来成像的都是液态的C、H元素,比如油类和水溶液,以及富含油脂的芝麻、大豆、花生等等;而花生壳、大米、玉米等等含淀粉、纤维素(固态C、H)的物质却成不了像。一开始觉得可能是淀粉等长链分子结构复杂,本来的原子磁矩都互相抵消,又因为化学键比较稳固,难以改变方向;而油分子水分子比较小,容易在外磁场下整齐排列。学习固体物理后觉得可能类似于电子造成的顺磁性和抗磁性的问题,抗磁性物质不含固有磁矩,在外磁场下只能形成很弱的逆磁场磁矩,不能成像,而顺磁性物质有固有磁矩,在外磁场下可作larmor进动,可以成像。不过只是个人猜想。
不过这说明: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时候穿很多衣服也没问题- -||| — JMZ 2011/01/24 21:27
关于俞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意见是做纵向驰豫时间T1拟合的时候应该用FFT变换以后的图像测幅值,我的想法是没用FFT变换的图像也可以测幅值,
应该傅里叶变换只是把时域信号转换为了频域信号,把原来的波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的三角波了,经FFT变换以后的峰对应的频率就应该是原来图像的>近似频率了,所以FFT变换的纵坐标幅值是和原来图像幅值一样的,用FFT变换可以用坐标网格精确测量峰值,但不经FFT变换测峰值也是可以的。以上仅是些个人意见,希望俞老师纠正! ——宋青哲 2011/1/9
回答一下上面金明洲童鞋关于什么物质能够成像的问题。实验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你们的经验,在这里正好拜谢一下Orz…
由自旋回波权重像信号强度的公式 S(TE,TR)=AN(H)[1-exp(-TR/T1)]exp(-TE/T2) 可知:相同测量条件下,T1越短、T2越长,信号强度就会越强。而一般情况下,液体的T1比固体短得多、液体的T2比固体也长得多,这就导致相同参数时液体比固体更容易成像(即液体的相比固体要亮)。所以芝麻、大豆、花生等含油脂多的样品,就比红豆、花生壳等主要含淀粉、蛋白质、植物纤维的样品成的像要亮一些。
贴一张我们实验时的照片。像的顶部曲率较大是因为样品装多了,超过了均匀磁场的范围,囧…

另外,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D0(即重复时间TR)就是进行T1加权成像。由上面的公式,结合水的弛豫时间远远大于油的弛豫时间这个事实,可以得出:D0越大,水与油成像的信号强度就越接近,水和油的像都会变亮。相对来说水的像变亮的程度要比油更大些,两者的对比度将会减小。 — 徐聪 2012/06/17 14:15
分享一个很好的参考文档,用以理解fMRI: http://users.fmrib.ox.ac.uk/~stuart/thesis/chapter_2/contents.html李楠 2015/04/18 16:55
赞! — 张玉 2015/05/02 11:25
这是加州理工的NMR:http://pmaweb.caltech.edu/~ph77/labs/nmr.pdf张玉 2015/05/02 11:25
核自旋1/2的粒子热平衡时应该遵循Fermi-Dirac分布,补充讲义上88页的原理是不是写错了? — 沈策 2015/05/10 10:45
KbT远远大于能级间隔就行了,这时候用MB分布也可以。 — 王铨康 2016/03/23 19:27
在实验中发现在测量弛豫时间T2时前面四个数据永远都呈现高高低高的趋势(第三个点永远低于指数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 张浩然 2016/3/15 19:30
张浩然,首先抱歉没有及时看到并回答你的问题。很遗憾,我也不清楚这个现象的原因。这个CPMG的方法和你测量的参数90度脉冲和180度脉冲的准确与否相关,还和回波时间的选择及回波链个数有关。你的问题只能再学习、再实验、再思考,再研究。 — Hongying Yao 2016/03/25 09:57
请问老师实验报告里的实验原理部分应该怎么写?讲义里实验原理的每个点都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写得太多的话挤占了实验报告里太大空间;写得简略些又根本讲不清楚。 — 季灵晶 2016/04/18 15:52
MestReNova软件可以对自旋回波衰减信号进行解谱,得到T2谱,这样可以得到大豆油的组分数和各组分所占的比重。需要从MRIJX软件导出.fid文件,然后在MestReNova软件中打开这个文件,进行分析。这里是MestReNova的资源。百度云盘链接。一个建议:可以试试把利用这个软件做反演分析加入到实验内容中。 — 陈芳婷 2017/09/26 11:19
做完光泵磁共振之后再看这个实验觉得在原理上有些疑问…为什么本实验中发生的塞曼分裂是核能级的分裂,而不是像光泵磁共振实验中先发生L-S耦合,再与核自旋耦合,最后总角动量再发生塞曼分裂 — 吴迪 2018/04/25 16:19
我们做实验时(我和吴迪是队友)赵俊老师给过解释。我在这里码一下。因为电子自旋的旋磁比要比核自旋的旋磁比大得多,再考虑 L-S 耦合之后,相同 B_z 下,能级能量差比核自旋分裂的能级差要大得多。在我们实验用的射频场的能量尺度下,只能观测到在磁场中由于核自旋导致的能级分裂而引起的核磁共振。 — 张越昕 2018/04/30 20:09
一个基于matlab的数据转化函数,输入par文件和fid文件路径即可输出csv格式的数据文件在matlab的当前文件夹目录下fid2data.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