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往年有道模拟题,问正确采集100HZ的方波,应使用的采样长度为()答案给的是0.5S,我觉得0.05s也可以呀?2015/12/26
如果是多选题,你加个0.05s也罢了,单选题有0.5s存在怎么能去选个比它小的选项呢,理论上样本数增大FFT更精确嘛。答疑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拿来询问的往年模拟题都比较类似,其中部分题目都是以前同学们凭记忆复述的,所以题干内容、文字叙述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些实验的内容器材方法都更新了,还替换了几个实验,所以大家还是得根据本学期的实验内容进行复习迎考。 — 高渊 2015/12/26 20:39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程序计算A值的方法,是用采集到的Uc样本中的电压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吗? — 程雨 2015/12/09 10:06
这个问题请同学在实验中利用程序上的功能自行研究,要亲自尝试才能更好的体会和分析实验结果啊。 — 高渊 2015/12/09 10:25
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1)进行李萨如图形法之前调节参数时,忘记将方波调为正弦波,结果采样得到了不规则的波形,曲线仍有不断上下波动的趋势,但平均大小和波动范围都在变化,好像在“抖”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方波不应该是在模拟输出下输出的吗?(2)采样时间为5s,采样频率为2,记录频率为2Hz的方波时,得到的直线并不完全是直的,在某些采样间隔下会有大小稍偏离(偏离程度很小)的线段,这是为什么呢? — 冯昌铭 2015/11/13 21:47
第一个问题无法回答,描述的比较抽象,无法看到波形的具体样子,也不知道程序当时的设置,类似这样的问题建议在课堂上就要和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询问;关于第2个问题,可能是由于电脑分辨率导致显示不为直线,也可能是方波信号的幅度略有涨落。 — 高渊 2015/11/14 21:39
老师您好,这里有一个关于傅立叶变换的有趣小文给大家share http://blog.jobbole.com/70549/张逸敏 2015/11/12 14:48
虽然这篇趣文和上面瞿欣瑜同学提供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傅里叶变换”应该是一个版本,但还是非常感谢张同学分享,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分享好东西。 — 高渊 2015/11/12 18:24
老师,为什么用双正弦曲线法测得的相位差总比李萨如图形法测得的相位差大? — 徐雪怡 2015/11/10 20:49
这个问题属于实验内容三的分析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双正弦曲线法测得的相位差确实比李萨如图形法测得的相位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到实验室重新观察两种方法的相位差结果在程序中是如何得到的,查看在哪些环节会造成上述结果。 — 高渊 2015/11/10 21:47
老师,测三角波时,FFT频率图中的300Hz小峰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是由于傅里叶变换本身算法所导致的吗?另外,测方波时,FFT频率图中,出现了一系列峰值逐渐减小的小峰,又是怎么引起的?其他的一些峰值很小的连续小峰推测是由于信号不稳定引起的。请求解答。
这是很好的问题!极少有同学在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中涉及这个问题,但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在做实验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有所思考?
正弦信号是简谐波,傅里叶变换后只有一个峰(即输入信号是单一频率的信号),但方波和三角波是多种频率信号的叠加,傅里叶变换后可以得到多种频率成分(相关的数学基础可以查阅“泰勒级数”相关的内容):和输入信号频率相同的成分称为基频,高于输入信号频率的称为高次谐波。傅里叶变换得到的结果称为“频率谱”:它给出的是输入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强度关系。对同一频率的三角波和方波,它们的频率谱是不同的;但高次谐波的强度随频率增加依次减小。实验中常用的“光谱”其实就是“频率谱”。在使用光谱仪时,所得光谱的谱线宽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本实验中,傅里叶变化所得各频率成分的宽度和哪些因素有关,欢迎同学对此进行探究并查阅相关文献。 — 乐永康 2015/10/28 09:50
老师,我想问一下,我想问一下在做李萨如图形法测Rc电路的相位差实验中,得到的李萨如图形的曲线较粗,那么读数时偏靠近图形外侧和内侧还有中间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么? — 耿阳 2015/10/27 20:43
我觉得你是确切知道你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同时,我估计你很可能没法估算这种影响有多大。能讨论怎样减小这种影响吗? — 乐永康 2015/10/27 20:51
老师您好 我想问的是同一个信号在完全一样的采样条件下为何会有差别较大的波形��
首先取决于你设定的采样频率是否足够高、采样长度(测量时间)是否足够长。如果这两条都满足,那么你得到的信号与输入信号(我们这里假定是周期性信号)基本一致。还有一个未确定的参数是:你的测量开始时,输出信号的位相。考虑一下这三个参数的影响,你应该能明白你得到的结果是怎么回事了。 — 乐永康 2015/10/14 21:08
老师您好,请问为什么实验图像总是上面能达到最大值,而下面总是与最小值有一小段偏差呢?—王常悦 2015/10/14 20:10
实验中显示的信号图像因受到“自动调整刻度”这一功能的影响(测量时点击右键该有此功能“开/关”的选项),“上面能达到最大值”。而“下面总是与最小值有一小段偏差”是由编写软件时设定的起始刻度与实际信号最小值相差多少决定的。 — 乐永康 2015/10/14 21:08
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1.对于输出端的模拟输出和音频输出有何区别,我在进行必做实验2时发现如果方波选择音频输入只能得到直线。2.为什么在采样频率特别大的时候反而会看不见波了? — 顾潇 2015/05/11 19:57
模拟输出和音频输出是两个不同的信号输出通道。模拟输出是由多功能接口卡(NI USB-6009)的模拟输出端口输出信号;音频输出是由电脑上声卡输出信号;信号输出通道选择不对,自然不会有信号。“采样频率特别大”是多大啊?是否超出了NI USB-6009采样频率上限了? — 乐永康 2015/05/12 11:14
该数据采集卡采样率上限大约在48000。 — 高渊 2015/05/12 13:45
老师你好,我在用FFT处理三角波的时候发现在图像上频率为0处,有一个小峰,这是为什么呢?处理方波的时候,频率为0处幅值为几乎一直为2.5,而方波的变化范围是0-5V,这两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同学说的图像大概是指程序右下方的频谱图吧,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产生的,对实验中FFT的频率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 高渊 2015/04/29 13:01
老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一,在做实验时偶尔会出现采样曲线会出现断片状特别不正常的曲线段,是由于输入信号受干扰造成的吗?二,方波采样曲线间隔明显不一致,而且头部会出现一个特别窄的间隔,这是仪器的问题吗?三,双正弦波曲线图幅值较小的波峰为什么和另一个波相交? — 邱云辉 2015/04/25 13:40
有时候直线或者曲线出现的断层,或许是信号幅度的不稳定,也有可能是显示或者分辨率的问题造成了不连续,但由于你未提供图象,这只是猜测;方波的情况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声卡不能产生方波,目前是通过编程让数据采集卡产生方波,所以可能是编程上不够完善或者数据采集卡按照程序发出信号的过程中有问题,目前正在想办法解决;波峰相交的问题应该是参数设置上凑巧造成了这种情况,如果改变电阻或者电容的数值,分压改变应该可以观察到不同现象。 — 高渊 2015/04/27 12:47
老师您好,请问这一次RC电路相位实验所用电容的大小是多少啊?忘记看了。计算的时候好像要用到。
3.3μF电容,上面器材中有写啊! — 高渊 2015/04/10 13:30
老师您好,上课的时候说数据处理那里要写什么有效数字,不确定度及作图什么的,可是这个实验好像没有什么要处理的数据,我可以把实验分析写到数据处理的框里吗?
不是每个实验都要求算不确定度和作图的,本实验数据处理的内容相当少,也就是可以算个相位差理论值,然后和实验值比较一下;至于分析右侧写不下可以写到左边数据处理区。 — 高渊 2015/03/31 08:49
老师您好,请问实验结果是否要包含进实验结论,如相位差测得的均值和固定电话按键的数值是否要写进去?谢谢!
实验结果内容比较多的,就不要全部写进结论了,结论要写这个实验的主要内容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归纳一下。 — 高渊 2015/03/31 08:49
老师您好,对于实验2测100Hz方波,我们测得初始组0.05s,1000Hz,后面又测出一组0.1s,1000Hz,结果FFT频率不如前面接近原信号频率,是FFT计算原理的原因,还是实验仪器引起误差呢?还有初始组0.05s,5000Hz,FFT:99.9977;之后0.1s,5000Hz,FFT:99.9976,显然变化不大,与采样点增大FFT频率增大的规律不符,也请问是不是仪器的原因呢? — 杨光 2015/03/23 22:47
有仪器或者具体来说是信号频率本身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存在,然后参数变化引起FFT变化的规律,在有限的范围不会很明显的,5倍和10倍相差不大,所以不能保证肯定是单调递增,有着一定的随机性;但是较大范围的变化是符合规律的,当然太大了也会超过采集卡上限或者不会有明显规律了。 — 高渊 2015/03/24 15:09
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李萨如实验中用10千欧的电阻的图明显比1或2千欧的线要粗,也就意味着后面的波与之前的差别更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杨光 2015/03/28 17:31
老师您好,在R=1000欧时,我们用李萨如图形和双正弦波图测量的结果都比理论相位差值少了10度左右,且双正弦波曲线图法比李萨如图法要更接近理论值。我不知应该怎样分析误差,当时测的时候地线有接触不良的情况,请问这可能是误差来源吗?这样的误差还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吗?—孙安安 2015/03/25 19:10
10度有点夸张啊,双曲线结果更接近倒是正常;地线接触情况我想不会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下午到803来重新测一下。 — 高渊 2015/03/25 18:59
  • course/platform/803/discussion/7-4/2015.txt
  • 最后更改: 2017/02/22 17:37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