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2013下半学期内容

老师您好,这个,这个实验不知道数据分析要写些什么那…—白辰/2013/12/13
无非是测量参数对数据的影响、观察到现象的分析、数据结果的误差分析等等。 — 高渊 2013/12/14 17:00
老师我有个问题。书上给的公式是dθ/dt=k(θ-θ0)^m,而实验测得的是温度θ和时间t的关系,没有直接得到dθ/dt,那么程序拟合的时候dθ/dt是如何得到的? — 项思远 2013/12/12 00:22
用微分啊。 — 高渊 2013/12/12 12:00
老师指的是用相邻点作差分吗?那样误差不是会变得很大么? — 项思远 2013/12/12 23:55
所以还得拟合啊,不能把所有的点直接连起来。 — 高渊 2013/12/13 09:23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实验指南第六条中“但是应该保证总的样本时间不少于200秒”的意思是样本区间应至少为0——200s吗? — 王海 2013/11/10 00:08
是的,随着气候变冷室温降低,实际需要的时间不止200秒的。 — 高渊 2013/11/10 15:17
老师您好,今天做完实验,才被告知拟合曲线用的是最后一次温度测量值,而不是平均温度,请问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测多次室温求平均值呢? — 徐吉琰 2013/11/04 23:05
我和其他老师沟通了一下,大概是理解上有点误会吧,应该是说如果室温测50秒的话,得出的就是这50秒的平均值,那么就用这个平均值去拟合;如果多次进行50秒室温测量,那么就是拿几组得到的平均值再平均,当然两三次即可,因为室温变化中;这两种处理方式其实结果也相差甚小。 — 高渊 2013/11/05 11:34
老师我正在预习,我不太理解“定标”的含义…是不是说,假设一开始实际室温25度,但AD599传感器转换电流以后得到的温度是24度,于是要通过调整参数a(参数a是什么?是要在哪里调整?)使其认为在这种环境、这种电流强度下对应的温度就是25度?就是类似调零似的…… — 蔺璐奕 2013/11/02 08:28
同学你说的没错啊,参数就是AD590温度传感器与温度变化对应的的直线方程的斜率,在实验室计算机冷却规律程序界面调整。 — 高渊 2013/11/04 15:42
老师,请问室温在不断改变,为什么定标只要做一次就好了呢?实验中不断调整参数a使其符合平均值的步骤不是定标吗?— 13301050284 2013/10/28
定标是为了让AD590温度传感器的电流大小和实际温度相匹配,完成定标后就是温度传感器和数字温度计的结合体了,实验中不断调整参数a使其符合平均值的步骤就是定标,但只是简单定标,严格的定标需要控温装置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连续进行;至于室温的改变,那么在后续每次加热传感器之前,建议多次测量室温取平均值,减少室温变化带来的影响。 — 高渊 2013/10/30 01:08
老师您好,我现在正在预习,想了解一下实验操作指南中第二点中“设置采样率(一半保持缺省值2S/s)”是什么意思呢?
抱歉,是“一般保持缺省值2S/s”,打错字了,已经修改并重新上传指南。 — 高渊 2013/10/21 13:33
老师您好,做完实验,我有两点疑惑:1,我了解到牛顿冷却定理是牛顿于1701年通过实验确立的,而物理公式中的常数往往不是有理数,请问这一公式的m值为何是确定的1和5/4?这是的实验结果还是公式推导的结果呢?2,拟合直线时,我已经去掉前若干点以减少测量误差,之后在移动取样区间时,我发现区间右端点越向左移,所得m值就越大。这是不是说明m值随发热体温度而变化呢? — 13307110470 2013/10/11 23:43
oh同学,牛顿冷却定律并不适用于系统与环境温差较大的情况;这里的m值我想应该是实验结果和公式推导的结合产物,就像在绪论课上描述的,理论可以推导,但需要实验证明,两者相辅相成啊;至于移动取样区间发现m值的变化,首先为什么不说是m值随发热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差别而变化呢?当然这样得出的m值还是我们所谓的冷却指数m吗?m是冷却规律的指数,没有冷却到与环境温度接近或者相等的程度,还能叫做冷却规律的指数吗?大家可以探讨一番,还可以看看百度百科说的http://baike.baidu.com/view/573431.htm,其中提到的Mpemba效应也是蛮有意思的。 — 高渊 2013/10/12 12:54
想起来了,这位同学你之前提问的时候把这学期之前的讨论内容都移动到下面区域了,请不要再发生这种错误了,你可以加入一起讨论,但不要移动其他内容。高渊 2013/10/15 11:54
老师您好,课本上提到了对温度传感器定标,我不确定定标的含义网上一般解释为通过调整使传感器测量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课本所说的是用定标文件deg-c-dc,我想我们所用的测量室温然后根据所测量出来的室温跟温度计的差别调节a值然后再测量是否就是定标的过程,谢谢老师。 — 13307110480 2013/10/11 21:02
是的,只不过这个定标过程比较粗略,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就做到这种程度,严格要求的话得需要很高精度的标准温度计以及温控装置才能进行定标工作。 — 高渊 2013/10/12 11:28
老师您好,我看了那个自然冷却的实验图像,为什么他测得的m会大于理论值?我认为影响m的主要就是环境温度,实际环境温度应该都会偏高,那m应该都会偏低啊。
实际温度是一般会偏高,但是在定标过程中设置的室温偏高偏低可能性都存在,故拟合出来的结果各种可能性都会存在。 — 高渊 2013/10/10 15:00
老师您好,正在写实验报告 关于冷却实验,我觉得我的数据有点问题,1-因为自然冷却的k是-4.多,强迫的是-2.多。强迫不是应该比自然快么?为什么m,k 的绝对值都小于自然?这样变化率的绝对值怎么可能大呢?2-还有就是我想知道如果输入t 0的值偏小会对mk 有什么影响?3-我的k 比实验中心的图像上显示的大一倍,就是他的是2多我的是4多,这样正常么?刚开始分析就觉得这些东西想不太懂,希望老师解答。 — 纪广慧 2013/10/04 21:19
问题1、是k还是b?原始公式中K取对数后化为直线方程中的截距b,并且原始公式取对数前左边加了个负号,想想是不是这些原因? 问题2、室温的值代入公式可以推算对结果的影响,在实验中也可以尝试改变室温的大小,观察得到的m如何变化;问题3、你得到的m值如何?如果在正常范围内则没有问题,网上图案只是样例,还是原先实验未改造前的程序显示的图形,而且不同季节室温不同该实验得到的数据也会有很大区别,不一样很正常,m正确就没有问题。 — 高渊 2013/10/06 08:57
事后该同学到实验室来继续研究,经过讨论猜测是否编写该软件程序的同学是否将界面上的截距b打成了K,经过电话咨询后得到验证:“程序面板上的K应该是截距b”,该问题将在下次修改程序中纠正,表扬一下提出疑问的同学。 — 高渊 2013/10/10 11:46
老师,那个温度传感器温度降低太快了,明明放在加热器里还是110℃,拿出来刚开始测量就降到了80℃,测量的范围很窄,如果换成材料比热容稍微大一点的传感器会不会好一点?而且我发现时间范围稍微取小一点,比如说,自然冷却时取150s的时间长度,m更接近1.25,取200s时,m为1.15。但是操作指南上要求时间不小于200s,这怎么处理呢?是按200s取时间还是150s?—王杰提/2013/09/30
实验所用的AD590价格较为便宜,性能也算稳定,故在一般教学仪器中用的相当普遍,其他传感器还需要买来进行测试方可使用,但肯定有更好性能的;因冷却规律数据波动较大,不同时间不同仪器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给出的给出的时间长度只作为参考,像今天下午室温异常高,确实应适当将时间长度取小一点,你先按要求的200s取,然后将你按照150s取的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 高渊 2013/09/30 17:05
补充一下,由于热学实验受到室温变化的影响,具体参数只是给出建议,具体还要视实验时候的条件进行合理调整,一般初始要去掉几个数据点,因为温度传感器刚放置可能周边空气流动不稳定,然后测量范围末端靠近室温的区域由于室温本身的测量误差和降温效果的不稳定也可以适当取出一些数据,但不能为了使m接近理想值而随意删除测量所得的数据区域,我们的实验不是为了让大家比较谁测得更精确。 — 高渊 2013/10/12 11:11
老师您好!我正在做预习,。为什么要将开始冷却的温度设置为90摄氏度呢?其它温度不行吗?—阙春杏/2013/9/23
太高传感器和加热管要烧坏,太低采样长度不够,其他接近的温度没问题啊。另外同学你编辑的时候观察一下我们的签名格式,否则页面会显示全部讨论内容连在一起,无法区分各个问题了,这个要注意。 — 高渊 2013/09/24 20:13
  • course/platform/803/discussion/7-5/2013.6-12.txt
  • 最后更改: 2014/03/09 23:02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