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通过U2/U1来代替I/I0的这个算法有没有忽略电感与电容的电阻? — 沈嘉昊 2015/01/08 01:11
I/I0的算法是什么?U2/U1这种方法和保持U1不变的方法都不能忽略电感上的电阻,电容有电阻吗? — 高渊 2015/01/08 13:39
老师,请问重做实验是不是要跟做该实验时的老师联系,还是直接做了跟老师说,还有周二的实验室是开放的吗?要事先跟老师说吗?谢谢老师—金莉蓉 2014/12/1
重做不向原先的老师打招呼也没关系,但是因此报告要推迟上交那么建议要联系一下老师告知原因;周二下午1点到3点实验室开放的,开学绪论课上就通知过啊。 — 高渊 2014/12/16 13:01
老师你好,实验时我粗测是f0=1700Hz,就在1500到1900之间缩小了取点间隔,可是实验完绘图时发现f0=1620左右,导致取点不均匀,f0左侧取点稀疏,而右侧较多,想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需要重新实验吗?—//宋娟
粗测本就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结果以作图取得为准,而且你只是在1500~1900之间缩小间隔,测量范围还要更大,应该不会导致整个曲线左右取点不均匀啊,建议你先写完报告,是否需要重做可以找上课老师征求一下意见,让他看了再说。 — 高渊 2014/12/16 11:23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果在计算R时采用了R/U1=R外/U2,那么将R代入Q'计算,是否排除了电感存在直流电阻的误差? — 沈嘉昊 2014/12/08 10:26
算法正确,不过这不叫排除电感存在电阻的误差,这应该叫把回路中的总电阻(包括电感电阻)都给算出来。 — 高渊 2014/12/08 11:09
老师你好,计算Q值得公式中的R值是不是可以直接用谐振时的U1/I0?而且直接从图上读出半功率点会不会误差很大?谢谢!! 陈运灿 2014/10/21 21:04
是,如果你知道怎么求I0;读图得到半功率点误差受很多因素影响,大小只能说不确定。 — 高渊 2014/10/22 13:18
老师您好,我看了其他人问的问题,还是没懂,为什么计算Q'时不要计算内阻,材料上说是储存能量与消耗能量之比2π倍?消耗能量不用算内阻吗?
程同学,建议下次提问之后,按一下编辑窗口上面一排功能按钮的倒数第二个“签名”。
问题的关键是:Q和Q'的定义中,指的是哪部分电路,包含哪些元件?如外接电阻,只是为了测量需要,不是LC振荡电路自带的。信号源内阻也是类似的情形。 — 乐永康 2014/10/20 23:05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已经考虑了电源内阻影响,带入计算的是总电阻而不是R外,但得到的Q'依然与理论值不等,请问除了电阻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需要考虑? — 马添翼 2014/10/18 08:47
首先,损耗电阻计算方式正确的话压根就不用去考虑信号源内阻,计算总电阻所用的U1、U2都不包含信号源内阻上的分压;Q'是测量电压U1、U2然后根据已知R外一起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把它当成是接近于理论值或者说参考值的一个量,Q是通过实验并且作图拟合得到的结果,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当然会不同,至于这中间包含了哪些因素,还是希望同学们自己思考分析,我也不一定能一一列举全面。 — 高渊 2014/10/20 17:24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R损为什么不包括信号发生器内阻?
R损是指串联谐振电路中的损耗电阻,一般就是电感的损耗电阻(忽略导线的电阻吧);信号发生器的内阻(一般就是指本实验所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端串联的一个50Ω保护电阻,那玩意儿当然是串联在信号发生器内部)会分压(Ir),剩下的电压都输出到谐振电路两端了,那就是U1,所以用U1计算R损不用考虑信号发生器的内阻。 — 高渊 2014/10/14 18:18
那么是不是用方法二没有保持U1不变,就要考虑内阻了?
没有保持不变那还是U1啊,仍旧是谐振电路两端的电压,R损仍旧是串联谐振电路中的损耗电阻,考虑信号源内阻干嘛? — 高渊 2014/10/20 17:24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R损应该怎么计算?我用的是方法一,如果用U1直接除以电流得到外电路总阻值会得到Q'<Q,我看之前的讨论都说Q'应该>Q,是不是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什么? — 陈奥 2014/10/12 13:50
老师您好,我也有同样的问题。用了和上面那位同学一样的方法计算,自认为得出的U1/I=R总=R外+R损,最终也得到Q'略小于Q.此外,结合了往届的讨论和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Q'小于Q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可能是作图后取点的误差,也可能是实验测量时的误差。我在作图后得出的f0点稍大于计算得出的f0'点,或许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Q>Q'? — 施亭 2014/10/12 18:45
“Q'应该>Q”是指没有计入损耗电阻的情况,而你的算法没有问题,在计算上已经包括了电路中的损耗电阻,因此这个时候Q'和Q的大小关系就不确定了,就像施亭同学说的原因的多样化,大小关系也会呈现多样化,作图导致导致Q>Q'是完全可能的。 — 高渊 2014/10/13 12:02
老师,您好,请问在计算Q值时公式中的R外包不包括信号发生器的内阻?在实际实验的计算中,我是用U1/R外=U2/R来计算出R外的,用这种方式算出来的R外应该就只包括了R+R损。—刘旭峰 2014/6/18 13:03
教材中的R外不包括信号发生器内阻。 — 高渊 2014/06/18 13:11
老师您好!请问在采用方法二时如何确定半功率点?也是简单地将U2/U1除以√2么?
半功率点绝对是用方法一才可以比较快速的判断得到。 — 高渊 2014/05/05 13:59
有老师反对我这个观点,好吧,rosezhou同学提到的方法二也是可以确定半功率点的,即将U2/U1除以√2,然后调节频率计算U2/U1使其符合计算值的时候,也可以找到半功率点。 — 高渊 2014/05/07 13:55
老师,请问电阻箱的读数为10欧,小数点后还需要添加位数吗?比如写成10.00? — 13307110529赵婷婷 2014/04/30 19:53
在记录数据的时候,可以写到电阻箱所有档位上的读数——但这只是记录,还不是规范的数据。对本实验中的采样电阻,回去数据处理时,该根据电阻箱不同档位的不确定,计算所设电阻的不确定度,然后决定电阻值的有效位数;对电桥等实验,调节电阻阻值的有效位数还得考虑调节精度! — 乐永康 2014/05/01 15:33
老师您好,请问绘制函数曲线可否用作图软件Origin进行? — 陈伟嘉 2014/04/02 14:28
《基础物理实验》课上,我们要求同学联系在作图纸上画图,是希望同学能对照书上的作图要求,来学习和练习,掌握科学作图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若不了解作图要求,用电脑软件画出来的图可能很不规范。 — 乐永康 2014/05/01 15:33
老师您好,我在进行实验的选做部分的时候发现了以下现象:(实验条件:Vpp=1V;L=10mH;C=1μF;R外=9999Ω;U1为路端电压;U2为R外两端电压;实验过程:初始频率f=1kHz,然后每次增加1kHz;实验日期:2014.3.26)
  1-10kHz,U1与U2几乎相等,且示数无明显变化;
  11-76kHz,U1示数不变,U2单调非线性增加,并出现U2>U1(检查连线无误,读数无误);
  77kHz,U2示数达到极大值;
  78-351kHz,U2示数非线性减小,U1示数仍不变;
  352kHz,U2示数达到极小值;
  353kHz-1300kHz,U1示数仍不变,U2示数再次非线性增加,但始终保持U1>U2;
  1301-1350kHz,U1示数仍不变,U2示数稳定在极大值;
  1351kHz-2200kHz,U2示数不变,U1示数非线性减小,始终保持U1>U2;
  2200-20000kHz(信号发生器最大频率),U1与U2示数一同非线性减小,始终保持U1>U2;
  在9号与12号实验台上均以相同条件实验,出现相同现象,检查连线无误,读数无误。若将R外减少至2000Ω左右,则无U2>U1现象出现,但整体变化规律,及极值出现频率仍不变.
Q:请问老师,为什么会出现U2>U1的现象,并且R外越高现象越明显?为什么U2示数会出现多次波动,且呈现非线性关系?谢谢老师。 — 徐涣霖 2014/03/27 16:41
徐涣霖同学,对这个实验电路进行软件模拟,得到的结果与你看到的结果不一致,具体请参看电路模拟。由于你改变的频率范围很大,首先得确认双指针交流电压表显示的结果是可靠的,可以考虑用数字示波器来检验。 — 乐永康 2014/03/28 00:03
我把实验中所用电压表的技术参数页扫描了一下放在上面DF2170型双指针交流电压表中,该表测量电压范围是5Hz∼2MHz,U2的异常或许是超测量范围造成的。 — 高渊 2014/03/28 10:08
该说明书中给出的是1kHz时的输入阻抗与输入电容,在其他频率时,这两个参数是否还准确,是个大问题。另一方面,我很怀疑该设备的频率响应范围可以到2MHz!因为数字示波器的频率响应一般都在50MHz以上,先用用数字示波器检验一下,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甚至找到问题所在。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数字示波器和双指针交流电压表同时接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上,在不同频段,检查两者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总体上说:没有高频线路经验的人在测量MHz以上频率下的电路特性时,遇到无法理解的现象是可能性非常大的事情。 — 乐永康 2014/03/28 10:23
谢谢两位老师的回答,高频电路的现象异常应该是由于设备异常所造成的。但是为什么在77kHz的条件下会出现U2>U1的现象呢,77kHz并不是很高的频率,两个设备都应该可以正常支持的吧,为什么会出现负载电压大于路端电压的现象呢? — 徐涣霖 2014/03/28 17:07
这里的频率也不算高频啦~对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用数字示波器替代电压表来测量,看看结果是否和之前的一样,如果还是有上述现象的话,我们再在这里继续讨论吧~~~ — 沈金辉 2014/03/28 18:35
我用数字示波器的确也观测到了上面同学描述的现象,在信号源频率为50KHz时,外接电阻两端电压出现极大值,测量结果如下:信号源端电压1.00V,电阻(9k欧)两端电压1.16V,为了简化问题,电路中没有再加入电容。该现象可多次重复。具体原因不详,还请各位继续讨论分析。 — 原媛 2014/03/29 15:42
新的仿真图已经放上去了。 — 沈金辉 2014/03/29 16:29
这次探究结果:BNC导线的寄生电容达到100pF;判断交流电路的通、断须特别小心;电路仿真很方便,也很有效!但要准确知道各元件的参数,不容易。 — 乐永康 2014/03/30 09:31
我的想法是:电感或电容是储能元件,储能与输出频率功率有关。在高频电路中,会不会在某个恰当的频率时电感和电容充当了电源供能的作用?但是这样似乎又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难道这个频率时,电感或电容储存了外界的电磁波能量所以使整个电路的能量增加了??(脑洞好像有点大……) — 徐涣霖 2014/03/31 17:45
如果电感没有损耗电阻,在谐振频率时,电容和电感之间“流”的电流只表示这两个元器件之间存储的能量大小,这个能量没有被消耗掉。这个电流和外电路上的电流不同,也因此,会出现电容或电感上的压降大于外电路的压降。这样的状态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储存的能量来自于达到稳态之前电源的能量供给。 — 乐永康 2014/03/31 22:36
两个电压的量程档一样吗?这个也得考虑一下。 — 高渊 2014/04/01 16:19
量程、包括接线和读数均多次确认无误。乐老师的说法有道理,可以解释U2>U1的现象。但是如果这个性质出现在谐振时,那么就应该只有一个极大值,但实际上却是有多个峰值,并且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现象必须在高阻下才能出现,且阻值越高现象越明显,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应该是低阻下才成立啊? — 徐涣霖 2014/04/01 21:30
由于实验中在不同位置有多个电容,而且电容值有量级上的差别,因此表现为不同频段“多个共振峰”,实际上,在不同共振频率时,电路中各个元件的“角色”不同(也就是不同形式的LC共振电路);U2>U1只出现在高阻条件下,那是因为,此时这个电阻不是串联在LC回路上的损耗电阻,而是并联在100pf电容两端的损耗电阻,因此,你可以预期,此电阻越大,谐振曲线的Q值也越大,实际确实如此,你想让U2>U1更夸张,只需将9999欧姆的电阻去掉:这时,双踪交流电压表的输入电阻(兆欧姆量级)与导线上的100pf并联,Q值更大。若是用数字示波器重复此实验,你会发现,在交流耦合模式下,谐振频率与直流耦合时不同。 — 乐永康 2014/04/01 22:41
老师您好,我对计算过程中的R有一点疑问,显然它不是R外,而应该是总电阻(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总阻抗?),但是不同的频率下外电路的阻抗是不同的,如果我以谐振频率时的U2、U1计算Q',得到的比Q大很多,如果我以f1或者f2时U2\U1计算R再计算Q',得到的比Q略小,根据定义,Q应该是与f无关的,我究竟应该取什么频率下的R带入公式(6)呢? — 万一木 2014/03/21 21:30
计算过程中的Q取实际的总纯阻抗,不包含容抗和感抗,理论上应该一样,但实际上总会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一般取谐振频率下的电压值来计算Q'。 — 高渊 2014/03/24 14:11
老师您好,请问这个实验要不要算不确定度?如果要算的话,从曲线上读出的数据的不确定度应该怎么确定?电感和电容的值是算作确定值吗? — 柴啸 2014/03/13 00:16
本实验不要求计算不确定度;如果你特别想算,图上读数按照估读方式计算测量不确定度;电容电感的数值可以当做准确值,当然实际上总会有不确定度的。 — 高渊 2014/03/13 01:09
老师您好,请问这个实验只要用讲义上的方法二进行测量吗?那么方法一的表格要不要画呢? — 郭伟军 2014/03/09 14:49
一般是两种方法二选一;没提供现成表格,到了课堂上根据老师讲解,再自行设计表格。 — 高渊 2014/03/09 15:54
  • exp/rlc/discussion/2013-2014.txt
  • 最后更改: 2017/02/22 17:40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