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两侧同时换到之后的修订记录
exp:common:txml [2021/04/14 12:43]
shiyun [参考资料]
exp:common:txml [2022/05/12 17:26]
shiyun [实验原理简述]
行 22: 行 22:
  
  
-===== 实验原理简述 ​=====+==== 实验前的思考 ==== 
 +=== 关于原理 === 
 +  -什么是杨氏模量?什么是切变模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  -什么是扭摆?什么是转动惯量?如何从周期计算得到切变模量? 
 +  -伸长法的实验原理?使用条件? 
 +  -弯曲法的实验原理?适用条件? 
 +  -扭摆法的实验原理?使用条件? 
 +  -垂直轴定理?适用条件? 
 +=== 关于实验 === 
 +  - 伸长法: 
 +    - 砝码最多可以增加几块?有何依据? 
 +    - 夹具处的小螺钉有何用处?对实验有何影响? 
 +    - 为什么需要加、减砝码取平均? 
 +  - 弯曲法: 
 +    - 如何放置横梁才能满足实验模型中的条件?比如,是否关于刀口对称,砝码是否关于横梁对称等 
 +    - 如何消除螺距误差? 
 +    - 如果实验装置的对称性不满足要求,会造成怎样的误差?设计实验并讨论模型应该如何修正。 
 +  - 扭摆法: 
 +    - 如何放置重物才能满足扭摆模型中的条件? 
 +    - 扭摆的转动角度范围多少,可以认为满足模型的适用条件? 
 +    - 观察摆角随周期数增加如何衰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周期? 
 +    - 哪个重物可以用于验证垂直轴定理?存在哪些近似?如何修正? 
 + 
 +==== 实验后的拓展思考 ==== 
 +  * 并未考虑细丝直径与是否加载重物的关系。讨论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原理和实验上给出必要的支持。 
 + 
 +===== 实验原理补充 ​=====
  
 详见教材中的实验4-3 详见教材中的实验4-3
行 106: 行 132:
  
  
-===IV. (选做内容)测量负载不对称时的杨氏模量===+===IV. (选做内容)===
   - 研究不同扭转角度所对应的周期,试分析扭转角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研究不同扭转角度所对应的周期,试分析扭转角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移动被测材料,使其一端靠近支点,而负载仍放在两个支点的中间位置; +  ​- 测量负载不对称时的杨氏模量 
-  - 被测材料仍对称放置,负载位置偏离两个支点的中间位置;+    ​- 移动被测材料,使其一端靠近支点,而负载仍放在两个支点的中间位置; 
 +    - 被测材料仍对称放置,负载位置偏离两个支点的中间位置; 
 +  - 用手机拍照的方法,探索利用照片像素测量标记线位置的读数方法(下面是一个例子)\\ {{:​home:​zhousy:​拍照测量.jpg?​600|}} 
  
  
行 139: 行 168:
   - [[https://​www.engineeringtoolbox.com/​young-modulus-d_417.html|一些金属的杨氏模量和屈服强度]]   - [[https://​www.engineeringtoolbox.com/​young-modulus-d_417.html|一些金属的杨氏模量和屈服强度]]
   - [[https://​material-properties.org/​strength-of-materials-tensile-yield/​|部分金属及合金的材料性能]]   - [[https://​material-properties.org/​strength-of-materials-tensile-yield/​|部分金属及合金的材料性能]]
 +  - {{ :​home:​zhousy:​伸长法杨氏模量ppt.pdf |伸长法杨氏模量}}
  
 ===== 讨论区 ===== ===== 讨论区 =====
  
  • exp/common/txml.txt
  • 最后更改: 2024/04/03 09:11
  • 由 lou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