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disabled: source

电子自旋共振(微波波段)

  1. 实验负责人:王红理
  2. 小组成员:姚红英 王翠平

修改中的版本

电子自旋共振(ESR)是指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因为电子具有自旋,在运动中产生电流和磁矩,在外加磁场中,简并的电子自旋能级将产生分裂。若在垂直外磁场方向加上合适频率的电磁波,能使处于低自旋能级的电子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从而产生电子的顺磁共振吸收现象,如果电磁波的频率为微波,就称为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自旋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又因为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谱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且观测时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电子自旋共振也叫电子顺磁共振(EPR)。
另外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用于地貌学和考古学。1944年,电子自旋共振由前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中发现。1961年,Duchensne等首次报道了利用ESR方法测定碳质岩层年龄的结果。1975年,Ikeya在Nature上发表了对日本Aliyoshi洞次生碳酸盐进行的ESR测年结果,这是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的首次应用成功范例,也是首次被用于地球科学。随后,这种方法开始逐步地应用于地质学、地貌学以及考古学等各个领域中不同材料的年代测定。

了解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了解具有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物质;了解各个微波元件的作用;测量样品的共振吸收和色散信号;

测量信号的线宽;测量微波的波导波长,测量未偶电子的朗德因子。

射频段电子自旋共振;

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高分子材料分子交联程度ESR谱研究;金属原子与分子相互作用的ESR谱研究。

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微波元件的调节与使用,微波元件的原理;实验样品的制备技术;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共振原理、微波传输和检测、微波元件的原理、吸收和色散原理及对应的信号、霍尔效应。

共振原理、微波传输和检测、微波元件的原理、吸收和色散原理及对应的信号、霍尔效应。

铁磁共振;金属和半导体晶体结构的研究。

讨论区

感谢王红理老师! — 乐永康 2020/02/08 23:15
  • public_forum/lab_standard/advlab/epr/start.txt
  • 最后更改: 2020/02/08 23:17
  • 由 xia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