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下)实验讨论区

各位同学:这学期的“物理实验(下)”课上,你们开始做实验了。根据今天第一次实验的进展情况,我的感觉是: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主要反映在预习认真,做实验时的劲头很足,操作时遇到些困难进行改进等的积极性很高。这是非常好的状态,希望你们保持。

在此,也想提醒你们:这学期的实验与以往的“规定动作”有些不同,主要是“希望大家自己设计的成分多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更需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一般认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要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难,所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只是实验课教学目标的很少一部分,实验课上的训练应该是比较全面的。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家实验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遗憾”、“错误”,甚至是“悲剧”,我们可以“记忆深刻”地学到很多、学得很快。充分的预习可以让我们的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但要想在实验过程中一帆风顺,不经历挫折,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让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提高吧。

其实,大家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实验预习时怎样更加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实验进行时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获得数据后该怎样处理和分析,写报告时怎样更加科学地表达等等。

非常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门课上能有更多的收获。

在此,也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记录并分享各种经验和教训。

乐永康 2011/03/18 23:02

老师好!请问一下,如果实验中有大量的数据,那么在实验报告中,只需将拟合的曲线及相关数据贴入,还是原始数据也需要以表格的形式贴入?谢谢! — 申烟岑 2012/05/21 16:42

本实验的“可调节性”亟待改善。实验可选用器件也要增加,器件的放置、管理需要规范。 — 乐永康 2011/03/26
同学们在设计本实验的方案、进行测量的时候,极少有人会去估算一下实验中得到的衍射亮斑、暗纹的宽度,光强探测器的入射狭缝调到什么大小比较合适等(本学期的实验已进行两轮了,从实验报告中,我还没有看到有同学做了这方面的估算)。譬如,如果想得到暗纹处的光强为零,那么除了背景光的控制,入射狭缝宽度的调节显然也很关键;多缝衍射实验中,衍射图像很多特性的观测(如主极大增强变窄,次极大的分辨等)也直接受到入射狭缝宽度的制约。很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提到这些。这里,有一条建议:自主探索性的实验,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测量,实验者对实验仪器一定要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否则,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实验结果。乐永康 2011/05/01 20:57
今天做实验的时候,发现DVD,CD以及衍射用的单缝,单丝随意摆放在实验桌上。
很多器件已经有肉眼可观测到的磨损,很是心痛这公共财物。
前面做光盘参数测量的同学也提到了“购买新的DVD和CD后,发现光学现象要比以前显著很多,光盘中的划伤和别的磨损对实验的影响很大”
在此,希望乐老师能更多地提醒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给以后做实验的同学带来方便。 —尹卓 2011/05/06 21:06
谢谢尹卓同学的提议,我会在今后的实验指导中注意的。 — 乐永康 2011/05/07 00:22
是否有方法可以提高衍射法的分辨本领?目前还没有任何思路。— 乐永康 2011/03/26
在实验中我们认为首先先通过电子显微镜了解一下光盘的结构信息会对实验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帮助,可以根据光盘的结构推至一些可能的光学现象,然后进行整理实验对比,得出不同于猜想的事实,有可能会有创新的成分。 — 朱亚胜 2011/04/26
利用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测量分析,检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缺点,这是科研的一般思路,特别是在不清楚某种方法是否有效时。对测量对象预先有尽量多的了解,有利于优化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级实验方案。电子显微镜分析可以给我们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利于实验拓展,我支持。 — 乐永康 2011/04/26 20:11

>我们在第三次实验中购买了新的CD和DVD,发现光学现象要比以前显著很多,所以可能在实验中一些光盘中的划伤和别的磨损对实验的影响很大。— 朱亚胜 2011/04/26

谢谢朱亚胜同学的分享。你说的这一现象的一种可能原因是:新的光盘具有更好的周期性。当然,实验设备、器件的合理保管和使用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努力改善。另一方面,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分析、努力确认各种现象的成因,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同学们在实验中能重视这一点。 — 乐永康 2011/05/07 00:24
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做“凹坑周期”(是不是叫“‘位’周期”更合理?)测量的时候,都是基于“每隔32位有一个控制位,这些控制位构成产生衍射斑点”来测量的,但至今没有同学详细描述切向周期测量时,看到的衍射图像具体是怎样的?实验中怎么区分各种不同的周期结构、准周期结构产生的衍射图像?操作上如何去确认测量的衍射斑点就是来自于“每隔32位分布一个的控制位”的衍射?这无疑大大削弱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希望后面做此实验的同学能注意。个人觉得,这反映的是同学们在实验中“重数据记录、轻现象分析”的错误思维。如果不从操作和现象上分析、论证方法的有效性,那么,再多的数据,即使看上去很合理,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 乐永康 2011/05/01 21:44
光盘的信息位显然是圆弧形分布的,但实验时,我们是以光栅型的周期性平行结构近似来测量的。至今很少有同学详细描述看到的现象中有哪些现象是源于“圆弧形”特点?近似的有效性如何?如何从实验上确认,激光照射的位置是进行测量比较合理的位置?等等。实验记录和分析中,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给我的感觉近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乐永康 2011/05/01 21:44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似乎,那个32还是48、64、16我没有查到有文献具体说明,只是说那是一个周期?什么周期?如果里面有岸和坑的分布,会对光斑造成什么影响?急求……09300190042
CD盘上的物理格式——百度文库
光盘只读存储器的物理结构及原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33卷第12期940页 1996
多媒体光盘存储系统 ——百度文库,类似类容也可以看洛阳师范学院精品课程课件
DVD光盘/驱动器的物理基本原理介绍——From “China MediaTech”
感谢荣丽媛同学提供的参考文献。— 乐永康 2011/06/07 20:23
仪器所配的温度测量精度不够: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测量值不是零,且各台仪器的指示值不同;温度测量结果的线性度可能也不理想。
需要请厂家来维护一次。。— 乐永康 2011/03/26
同学们在做本实验的时候,一定不能照搬《基础物理实验》书上与本实验内容相关的两个实验的测量电路,根据实际情况,须认真思考,设计合理的实验电路。 — 乐永康 2011/05/01 21:42
  • 实验课程对有效数字、单位和作图、制表的规范等的基本要求在一年级的物理实验课上已经强调过了,但大部分同学掌握都得不理想,这些方面的不足是实验报告中最常见的“问题”,可谓比比皆是。 — 乐永康 2011/05/01 22:02
老师好!请问一下,如果实验中有大量的数据,那么在实验报告中,只需将拟合的曲线及相关数据贴入,还是原始数据也需要以表格的形式贴入?谢谢! — 申烟岑 2012/05/21 16:42
我的理解是:正式报告中无需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数据。具体要求最好向实验指导教师咨询一下。 — 乐永康 2012/05/21 21:53
谢谢老师! — 申烟岑 2012/05/24 12:18
老师好!请问一下,如果A的值较大,B的值较小,实验报告中要说B与A相差了百分之多少,指的是(B-A)/A还是(B-A)/B?谢谢! — 申烟岑 2012/06/21 20:31
  • “物理实验(下)”的实验报告中,往往包含几部分实验内容,大家在写报告的时候,主要内容以“实验方法/内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几部分来编排,有关内容之间没有必要的说明和衔接,我在批改报告的时候,为了能理解相关的内容,必须前前后后地查找,很费劲。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可读性很高的编排方式。建议以后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注意改进。 — 乐永康 2011/05/01 22:02
  • 同学们在写实验报告(也包括“小论文”)的时候,会有比较多的内容是引自书本、期刊论文、相关网页的,但没有一位同学按照正常的引文规范标注了必要的参考文献的。建议同学们去阅读几篇期刊论文,认真学习一下引文规范。 — 乐永康 2011/05/01 22:02
今天在物理实验下里找讨论区,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不知道能不能在每个实验的下方都建一个讨论区,这样可能会方便点。我主要是想说点上次光敏电阻的那个实验,全暗条件是要把光敏电阻塞进牛皮纸中,然后把口子封住,我一开始以为只要在光敏电阻外面套上一层牛皮纸就行了,结果很多数据都不能用。。。在讨论区里把这个教训跟大家分享一下,以后的同学就可以不犯同样的错误。 — 沈金辉 2013/06/04 20:51
  • course/design2/2011/discussionno3.txt
  • 最后更改: 2013/06/04 20:55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