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实验2012-2013讨论记录

老师您好!我在做预习实验时看到补充教材上有提到LCR串联电路的电容性,电感性以及电阻性,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呈电容性时电流的相位就会超前于电压,而呈电感性时电流的相位就会滞后于电压呢?还有,我们高中的时候学过LC震荡回路,它和本实验的LCR串联电路有可相比的地方吗?谢谢老师!—姜宜萱 2013/12/01 20:31
这些去看看大学物理教材的交流电路部分的电容电感章节吧。 — 高渊 2013/12/01 23:28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为何补充讲义上谐振曲线并不对称?而我实际画出的曲线却相对对称?谢谢!— 周穆如 2013/11/27 20:01
相对对称那还是不对称嘛,请根据公式(1)思考分析:谐振曲线应该是对称的吗?什么参数会影响它的形状和对称性呢? — 高渊 2013/11/28 14:05
老师,请问实验里面的R外算是精确值么?因为R外只有两位有效数字,数据处理时算出来的电流值如果也只有两位有效数字的话,图像就基本上都是直线了,好像不太合理。 — 李凯文 2013/11/11 00:28
R为51 Ω,是两位有效数字,如果你的数据是直线,并且没有计算错误,那么就取合理的数据吧。 — Hongying Yao 2013/11/12 16:57
R算精确值标着51Ω,计算时当做准确数,所以计算结果不用跟着它的有效位数,应该参考毫伏表的电压读数的有效位数。 — 高渊 2013/11/28 14:12
请问老师,我在使用公式(6)的时候计算品质因数Q值的R应该使用的是哪个值?我的同学告诉我说是带入总电阻。而讲义上的公式写的是Z=根号下(-(2pai*f*L-1/(2*pai*f*C))^2)+(R外)^2.为什么不是将2paifL-1/(2paifC)和(R外)直接相加得到外总电阻值呢? — 王月麟 2013/11/02 22:58
补充教材上公式(6)中电阻R用什么计算在必做内容中有提示啊同学;你说的公式是补充讲义公式(1),完全是两码事啊。 — 高渊 2013/11/04 15:46
请问老师为什么我计算所得的f1和f2,与作图得到的值会差很多呢? — 戴雨倩 2013/10/26 19:35
这问题在这儿只能猜测了,看不到报告,而且可能得实验室当场调试求证,一般是操作有误,或者f1和f2的计算方式或者调节方式有误,或者作图误差较大,建议还是拿着报告找你上课指导老师咨询,或者发放报告的时候看批改情况。 — 高渊 2013/10/27 21:31
谢谢老师!戴雨倩 2013年10月28日19:04
实验的频率范围是根据调节过程中看红色指针最大对应的频率作为谐振频率,再根据公式来确定半功率点,进而确定频率调节范围,但实验最后又要根据I-f图像来求得谐振频率和半功率点,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实验最后求得的Q和Q'是否需要比较大小关系并分析原因呢?只是一次实验求得的Q值是否没有代表性的表示电台的能力强弱和表征Q与R之间的变化关系呢? — 宋彪 2013/10/22 20:51
如果只是测量谐振频率和半功率点,那当然前面步骤就能完全做到了,但本实验还要求得到谐振曲线,所以要画出I-f曲线,从曲线上得到数据叫作图法,那么这样就是两种方法了,可以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中包括作图,所以有些实验设计了作图来得到数据这一环节,让大家练习一下作图,当然有些实验还会涉及到软件作图。Q和Q'的比较分析应该是实验内容中要求大家做的;选台能力强弱只能理论上分析了,确实有点抽象;Q与R之间的变化关系完全可以用一个电阻箱来设计选做实验达到验证目的吧。 — 高渊 2013/10/23 14:24
公式6中求Q的R应该是外电阻R外加上电感的直流电阻吧,然后我是用谐振时的总压除以电流得到的电阻,这样计算是否行的通呢?Q和Q一撇的不同应该是谐振状态和一般状态的品质因素吧? — 宋彪 2013/10/26 11:09
理论上不止这两部分电阻,不过也差不多了;谐振时的总压是什么时候测得的?并且电流是怎么来的?才能继续判断是否行得通;一个是计算值,一个是作图法得到的,怎么是两种状态下的品质因素,品质因素还有分状态的吗? — 高渊 2013/10/27 21:31
我再把实验看看 ,应该是还没把基本东西弄透彻 — 宋彪 2013/10/28 17:20
请问老师为什么电抗等于感抗与容抗的差而不是二者之和? — 夏琦 2013/10/19 21:10
请查看LCR实验2012-2013期间讨论记录,有同样的问题和相关回答。 — 高渊 2013/10/21 13:30
恩,找到相应的资料了。谢谢老师! — 夏琦 2013/10/21 21:14
找到就好,同学你提问要写在讨论区啊,不能写到讨论区标题前,这个要注意一下。 — 高渊 2013/10/22 10:30
在网上看到一篇比价有意义的短文。可调电感和可调电容的区别:超再生式接收模块一般会采用可调电感/模压线圈(带骨架的铜芯电感)将频率调整到315/433MHZ后封固,这与采用可调电容调整接收频率的电路相比,温度、湿度稳定性及抗机械振动性能都有极大改善。可调电容调整精度较低,只有3/4圈的调整范围,而可调电感可以做到多圈调整。可调电容调整完毕后无法封固,因为无论导体还是绝缘体,各种介质的靠近或侵入都会使电容的容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接收频率。另外未经封固的可调电容在受到振动时定片和动片之间发生位移;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使定片和动片间距离改变;湿度变化因介质变化改变容量;长期工作在潮湿环境中还会因定片和动片的氧化改变容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接收频率的稳定性,而采用可调电感就可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电感可以在调整完毕后进行封固,绝缘体封固剂不会使电感量发生变化。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实验建议外电阻选取10欧姆,是因为这种条件下品质因数相对较高,则半功率点的频率差值较小,使图象以谐振频率为对称轴近似对称,从而使我们在作图时可以借助一定对称性,找谐振点的时候可以直接取相应地重点附近么? — 郑雯瀚 2013/06/08 19:28
外电阻取值大小可不是光为了作图方便,它的大小会影响U1和U2的相对大小,取值合适才能使得毫伏表两指针的变化利于观察,量程也接近易于读数,当然太大或者太小确实会使得作图困难,难以取得较为精确的谐振频率和半功率点。 — 高渊 2013/06/19 19:49
老师您好,我试图用计算机拟合本次实验的数据,实验中采取的是测量U1 U2的方法。在选择拟合公式时出现了麻烦。最初觉得可以用sine拟合,但是考虑到损耗电阻,得出的公式并非理想状态下的cos φ,所以应该是不可以用这个公式的。那应该选择什么公式拟合较为合适? — 王昱辉 2013/06/04 20:11
这是我自己自定义函数拟合出的结果wangyuhui20130606因图片太大影响浏览而放入前面单独页面内,高渊 2013/06/08 18:20,函数只考虑了损耗电阻的影响,相关性比较好。拟合得到的损耗电阻为12.69.电阻箱阻值加上损耗电阻后计算得到的Q`与Q很接近。不知道上述两点可否作为采取了合理的拟合函数的证据? — 王昱辉 2013/06/06 14:21
是根据补充教材谐振曲线I-f公式1自定义函数的吗?有否注意到该曲线的不对称性?如果是,那就没问题了,否则只是Q`与Q很接近很难说明问题,这个实验由于各个环节产生的误差,其实Q`与Q是很难非常接近的。 — 高渊 2013/06/08 18:39
老师你好,我在写实验报告时计算出的Q和Q’值很接近而且Q’还略小于Q 0.5,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是哪步出了问题?我用方法一做的,控制u1为100mV,但是做出的u2值很小,峰值也只有40多,当时老师也有指出我的测量值偏小,但是现场演示了我的操作时老师也并没有说有什么问题,我想请问这可能是什么导致的呢? — 李雪怡 2013/05/29 11:21
大部分情况下Q’会大于Q,但有部分同学也会得出Q’略小于Q的情况,一方面可以从作图法上分析作图取点时候产生的误差,另一方面从测量过程中是否会造成这种结果,然后计算Q’所用的物理量是否也有可能造成Q’偏小? — 高渊 2013/05/29 15:49
老师您好,实验中一开始测得的f0值和通过作图得到的f0并不相等,那么在图象上应该标注出哪一个f0呢?—李念韩 2013/5/24 21:20
一开始是粗测值,用作参考和判断测量范围用,作图后当然是从图上取最高点得到f0。 — 高渊 2013/05/29 14:32
老师您好,在思考Q与Q'不相同的原因时,我最初的想法是Q'要带入外接电阻、电源内阻和电感内阻计算,在只带电源内阻和外接电阻计算的情况下,Q'的值已经小于实验得到的Q了。在看了讨论区内容后,发现Q'计算是似乎不用考虑电源内阻,但根据教材上的定义,Q'中与R有关的部分是每个周期内消耗的能量,这为什么不用考虑电源内阻呢?— 彭邵弈 2013/04/26 22:41
实验中无论是方法一还是二,都只研究LCR串联电路部分的谐振情况,而电源内阻并不包含在内。 — 高渊 2013/05/06 15:13
老师您好,有一个作图读数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信号源频率都是直接从显示屏上读出的,大概都是5位有效数字,也就是小数点后面4位。当我们利用数据画出图像以后,想从图中读出半功率点,作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图线相交之后频率应该读到哪一位呢?谢谢您!— 周琛 2013/03/18 19:39
谢谢老师,我好像知道了,手工作图不如电脑作图精确,保留三位小数就可以了,这样对吗?— 周琛 2013/03/18 21:08
对,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即可。 — 高渊 2013/03/19 17:23
老师您好,百度里面对数字电容表里的注意事项有如下描述“4.测量时表笔接入被测电路应先接黑表笔,表笔与被测电路分离时应先断开红表笔。”您能否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呢? —肖承辉 2013/3/12 22:02
还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待研究。 — 高渊 2013/03/14 18:38
老师好,前面有同学提过类似的问题了,但是我还是不是很理解,特来请教。在步骤一中,测得了f0',那第二步中确定f1到f2范围是不是就是测得f0'时的U2再除以√2的范围呢?那这时岂不是要保证方法一中的U1与步骤一中的U1一样大小?否则两次电压U1不同,为什么步骤一的U2还可以用于步骤二中确定范围呢? — 葛翔 2013/03/10 10:15
确定f1、f2的时候必须保证是测得f0'时的U2再除以√2;但接下来具体测量I-f曲线的时候所用的U1不需要和前面保持一样大小,只要在测量过程中取一适当大小的值并用幅度旋钮保持大小相同即可。测量范围确认好后,改变U1对曲线的测量怎么会产生影响呢。 — 高渊 2013/03/14 15:21
老师您好,我在看XJ1641型数字信号发生器的使用说明时产生了几个疑问,扫描宽度调节旋钮、扫描速率调节钮都是干什么用的?什么叫内扫描?我们把输出的信号衰减100倍的ATT 20dB钮为什么在说明中是“外输入测量信号经过“20 dB”衰减进入测量系统”,这怎么是外输入信号呢?这不是信号发生器向外输出的信号吗?并且这里的衰减是指什么衰减,是振幅的衰减100倍还是功率衰减100倍?是函数信号输出幅度调节旋钮已把峰峰值调好的基础上再衰减吗? — 干戌成 2013/03/09 23:22
干戌成同学,请注意:函数信号发生器也可以用作计数器,用于测量频率。你说的有些功能是针对计数器的。信号强度的衰减有统一的定义,衰减前后的振幅之间的关系和衰减前后的功率之间有确定关系。 — 乐永康 2013/03/10 07:54
老师我觉得似乎补充材料P21中相频特性曲线(图3)画得不够准确,我对相位φ关于电源频率f的函数φ=arctan((2πfL-1/2πfC)/R)对f求导后发现在f接近0时相位φ的斜率是接近RC的,即是正的,《新概念物理.电磁学》P360的图5-88中φ在电源频率接近时斜率也是大于零的,但是补充材料中φ在频率接近0时斜率是零。— — 干戌成 2013/03/09 15:24
干戌成,你说的是对的周一稼 2013/03/09 18:31
注意到曲线最下端那条短短的直线,应该是这个图在编辑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或许是以往编辑此图的老师用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处理时没有注意到吧。 — 高渊 2013/03/14 18:06
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我的品质因素Q大于Q′呢?好像一般都是Q′大于Q的吧. — 12307120211琚紫昭2012/12/11
一般确实都是Q′大于Q的,是否作图有误?或者测量中读数和操作上有问题?看不到具体数据只能猜测啊,建议你拿着报告到实验室直接找老师询问。 — 高渊 2012/12/12 10:51
老师您好,个人认为如果Q’中的R代入的是(R+R损),算出来的值应该和Q一致,但我算出来的还是大于Q(接近2倍)。并且我方法一、方法二都做了,结果都差不多,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麻烦您解答一下,谢谢! — 薄淳鹤 2012/11/30 00:02
即使代入的是(R+R损),Q’大于Q仍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个(R+R损)看来还是小于真正的总损耗电阻,在得出这个(R+R损)的过程中,U2和U1的读数误差引起了这个结果?或者是电阻值10Ω不靠谱?或者还有其他因素?作图上的f1和f2取的不准?当然不是每个同学都会大到接近2倍,如果不是方法和计算上存在问题,那么与不同仪器之间的差异性或许有关?这些都可以一一分析,也可以再去实验室做做看,用原先的仪器做,也可以用另外一套仪器做,只要能作出合理的分析,不用太纠结于结果与期望值的关系。 — 高渊 2012/11/30 16:58
老师您好,我本该先做必做的但是已经给选满了,那我就先做选作咯? — 时嘉姝 2012/11/29 22:19
没错,802实验室没规定必须先做必做实验。 — 高渊 2012/11/30 15:49
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方法二中的半功率点也是取根号二分之一的u2/u1吗?方法二中电源的内阻会对此有影响吗?谢谢!—张筑莹 2012/11/23 23:03
半功率点也是这么取,如果你考虑过为何u2/u1也能代表f作纵坐标,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取;内阻不会有影响,我们测量的是U1而没有直接采用电源电压。 — 高渊 2012/11/26 09:26
那请问方法二和方法一有什么差啊?就是思考题中的各有什么优缺点?谢谢—张筑莹 2012/12/1 22:02
这问题可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你这两种方法都做过吗?建议都做一下,自然就能从操作过程和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分析出差别和优缺点了。 — 高渊 2012/12/03 10:09
我只做了第一种方法。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比较好理解,所以我就选了第一种方法,所以可能就不太理解第二种方法,所以没看透两者的差别。—张筑莹 2012/12/07
有空去实验室做一下,比如周二下午67节,很容易比较出两者的优缺点。 — 高渊 2012/12/10 08:56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图像中的最高点对应的频率为什么与f0相差很大?— 从爽 2012/11/05 7:47
测量正确且无故障的前提下两者应该相差不大,大概小数点后第一位基本可以保持一致,你的情况或许是粗测时两个电压极值(或者说出现反转)时刻的判断误差比较大,或者接线接触不良等情况导致实验条件发生了变化,可以去实验室先把f0重新粗测一下看看。 — 高渊 2012/11/05 09:19
老师您好,请问一下公式里的电抗为什么感抗减去容抗而不是两者之和,按理说两种阻碍效果应该叠加才是对电流的总阻碍效果。请老师帮忙指正。谢谢 — 刘羽鸣 2012/10/28 21:24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很多大学物理教材中电磁学部分交流电的章节,交流电章节中提到交流电通过电感或电容时(两者串联),在相位关系上电压分别超前或者落后电流π/2,所以两者相位相差180度正好相反,用矢量图解法可以得到两者串联后总阻抗为阻抗相减而不是相加。 — 高渊 2012/10/29 11:45
老师想请问一下选做试验中当外电阻R为5欧时f0与f1,f2之差好像均发生改变了。而且只能发现Q增大,想请问一下为什么Q会与外阻R成反比关系呢?—— 周景晔 11307110277
关于这个关于Q的问题建议下载上面参考问题与资料中姚老师上传的“Q值的意义”看一下。 — 高渊 2012/10/29 09:52
老师您好,由于物理学得不是很好,一直没弄懂老师说的R损是什么?上网查了之后,都说电感有损耗电阻,但还是不知道与什么有关?也不知道如何在电路中分析? — 章剑 2012/06/09 10:58
任何一个导体都会有电阻(否则我们称其为超导体了)。对理想电感,我们假定其电阻为零,但实际上,电感就是一个带芯的多匝密绕线圈,很多时候,电线还很细,所以会有一个损耗电阻。当这样的电感中流过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时,损耗电阻的阻止还会随频率而变化,这是因为交流电流过导体时会有“趋肤效应”,也即导线中有电流流过的实际面积小于导线的横截面积,频率越高,流过电流的实际面积越小,损耗电阻越大。对此,人们就定义了一个特征量“趋肤深度”。如你对这些有兴趣,可以专门搜一下。 — 乐永康 2012/06/09 18:31

>老师您好,在做实验的时候,Vpp应该是峰峰值,输出正弦波,电源电动势中的ε是如何做到为一恒定的数的,按理说也应该有相位问题的啊,尤其是在非谐振状态,容抗和感抗总和的模不为零的时候,应该是有变化的,但从电压表中看不出相位问题啊。希望能有公式讲解下,我看那个参考资料里面,好像也是说有相位的。另外,Vpp的话,如果是有效的电压,平均下来应该是平均值√2倍,但考虑了20db和√2之后,与U1还是不一致,这个差别的话应该是内阻的问题了吧。 — 11307110100 张绍琛 2012/04/05

电源电动势与其端电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ε=U1+Ir. 交流电源的特征量为频率,峰峰值及波形-正弦波.如果这三者都不变,那么电源电动势ε就是恒定的. — Hongying Yao 2012/04/09 10:56
但老师,为何在电压表中显示的不是正弦波那样不断变化的样子啊,难道是过高频率的使得电压表中的线圈出现了“通直流阻交流”的现象,所以显示为电压不变?谢谢老师 —11307110100 张绍琛 2012/4/11
电压表给出的是有效值。 — Hongying Yao 2012/04/25 13:57
老师你好,我也很纠结这个问题。U1比Vpp/√2小很多跟att20db有没有关系?还是只是内阻分压所致?另外我们选的“50Ω”输出端口是指输出是什么是50Ω? —11307110305 何晨曦 2012/05/05
当然有关系,20db啊,衰减100倍嘛,做过示波器实验的同学应该明白这一点;至于这个50Ω输出端口就是说这个信号发生器输出阻抗是50Ω,相当于内阻,其实就是输出端串联了一个50Ω的电阻,起保护作用,这也是U1不等于ε而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 高渊 2012/11/30 16:21
老师你好,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让我们频率读到小数点后四位,但如果手工作图再找点,找f1,f2,肯定达不到这样的精度,那应该怎么处理呢?—11307110124毛中天2012/3/17
毛中天同学,谢谢你的提问.如果是计算机作图,频率读到小数点后四位,没有问题.用画图纸的话,四位确实达不到这个精度,那就四舍六入到三位来作图吧。按照我们的量程范围,小数点后面三位的精度是可以达到的。 — Hongying Yao 2012/03/27 14:06
老师您好,关于U1与电源信号输出电压ε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是正相关的,但具体关系是怎样的?U1有可能比ε大吗?另外补充讲义中的公式一中,在R没有包括内阻的情况下,ε是否应该改为U1?—11307110147李新炜2012/3/20
李新炜同学,《电磁学》中有专门对电源电动势、输出电压、内阻这部分的内容,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实际上,你完全有能力自己回答上述问题。为了简化,你可以先来讨论一个内阻不可忽略的电源,写一下其在外接电阻不同时的输出电压与电源电动势的关系,那么你就能找到你问题的答案了。 — 乐永康 2012/03/27 08:12
老师您好,能不能提供电阻箱,电压表,电容表等的不确定度限制(或最大误差),给个说明书也行。 — 11307110026李阳2012/4/10
请查阅沈元华、陆申龙老师主编《基础物理实验》的第12页! — 乐永康 2012/04/12 00:32
老师您好,12页没有这次实验用的电阻箱,电压表等仪器的准确度等级。 — 11307110026李阳2012/4/10
书上给的是计算方法,具体的等级在电阻箱的侧面上。用过电阻箱了吧? — Hongying Yao 2012/04/25 13:55
老师您好,补充材料中提到:‘在谐振时,电容C上得电压Uc电感上得电压UL分别是电动势ε的Q倍,但它们之间的相位差为π’,我想问一下:这是否说明Uc和U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是,那么电容和电感两端的电压就应该没有下降,可事实并非如此,请问这是为什么?—11307110011 黄炜楠 2012/4/11
你测量到的是损耗电阻上的电压降。 — 乐永康 2012/04/12 00:32
老师您好,关于电阻箱的有效数字,在做磁阻实验时助教说500欧要写成500.0欧,不知道这个实验是不是也要把10欧写成10.0欧。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要么说电阻箱不需要估读(那要写成1*10欧?),要么就要考虑电阻箱等级(不了解。。),请问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呢?谢谢!—10300130111沈娟丽2012/4/15
参看书上12页电阻箱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求出10欧姆的不确定度,再来决定其有效数字位数。 500.0欧就是这样确定的。— Hongying Yao 2012/04/25 14:02
老师好!我在预习实验的过程中有个问题,要在f1和f2范围内多取点,可是怎么确定f1和f2呢?是用在第一步中测到f0'时候的U2,然后除以根号2并在这个对应的电压范围内吗?还有第一步测f0'时的U1和U2与第二步中固定的U1有什么要求吗?如果不一样的话那不是U2也就变化了,之前确定的那个范围就没有用了吗…… 还有就是为什么要在作图中得到f0呢?不应该是和f0'一样的吗?谢谢老师!—张雨薇 11300240095 2012/05/12 19:47
就是这个方法;第一步的U1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大小适中即可,但是在采用方法1连续测量频率和U2数据的过程中就要保证U1的设置不能使得U2超出量程,之前测量的范围是不会变化的;信号发生器频率调节的精度还不够高,所以那个f0只是个粗测值,通过作图或许能得到更为精确的谐振频率。 — 高渊 2012/10/29 10:04
老师好!本实验的电压表,在档位选择为1v等时,电表上每一小格代表0.02v,但由于一格很小,估算时很难将将其分成十份,请问可以分成五份或是两份估读么?
本实验中所用电压表由于有镜子帮助对准,每一小格也不是很细,所以还是建议同学们在读数记录数据的时候10等分估读,当然同学你也可以在报告中分析部分提一下自己的意见。 — 高渊 2012/10/29 10:02
老师好!我用方法二测量时,我从|f-fo|=1.5(f2-f1)开始取点,U1大于了300mV,所以我将量程调至1V,随着f接近fo,U1小于fo的时候我又使用300mV的量程。请问改变量程对连续测量有影响吗?如果有影响,影响是什么?谢谢老师— 杨焱垚 12301010048 2012/11/8
当然有影响,连续测量过程中换量程,相当于实验条件改变了,引入了更多的系统误差。 — 高渊 2012/11/08 22:02

>老师,在实验中用第一种方法测量时,我发现角度不同会测出不同的值,所以读完U1,再读U2时,需要改变视角,这样读数才会更准确。—戚宇

首先得批评一下戚宇同学,你在提问题的时候把本页面全部内容给删除了,经过半学期的选实验登记,这样的错误不应该发生啊;至于你提的问题,不知道你在实验所使用的双指针毫伏表刻度盘上有否看到很细的一条与刻度线平行的反射镜面?读数的时候视线应该正对刻度盘,然后当指针与镜中指针投影重合的时候读数,这样就不会有视差了。 — 高渊 2012/11/11 22:30
老师您好!我今天做的实验,回来写实验报告时发现我用方法一测出的数据电流最大值远大于最大电流3.几,现在要怎么办啊? — 温宝莹 2012/12/19 22:52
你先检查方法一测得的数据能否画出合格的谐振曲线,如能则你的那个最大电流有问题,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算得的;如不能则重新做一下,下周二下午13点去实验室做一下,其他时间不能保证。 — 高渊 2012/12/20 10:46

褚莹同学的实验体会

这个实验我也是做了两遍,主要原因是在第一次的时候将ch1和ch2看反了,在第二个必做实验中我选择的是方法一,所以这个错误引起了很大的误差,导致不得不重做一次。

在这个实验中我认为需要注意的点有以下几点(为了不赘述,上一个同学说过的我就不再提了><)

1.ch1和ch2不能看反啊!!!(血泪的教训T^T) 2.f0,f1,f2的测量方法一定要在预习的时候弄明白,或者做实验时向老师询问,切不可不清不楚就开始做实验。 3.f1,f2的测量是要保持u1不变的,不能只调u2,然后弃u1于不顾! 4.取点的时候注意要分布均匀,可以适当多取一点,作图也能更为精确。 5.做实验时除了数据,还要记录实验现象哦!

感觉是在复习的时候才彻底弄明白了实验原理,这个是需要改进的部分!:-)以后的实验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

褚莹12307130345

关于ch1和ch2,弄反了肯定是很悲惨的。。。f1,f2的测量若是弃u1于不顾,那得到的f1,f2肯定是不正确的,按照这个前提得到的测量范围一般不合适。。。至于取点分布均匀。。。不大合适,中间段取略微密一点较好,当然如果测量数据较多(大于20组),那确实可取。感谢褚莹同学写的体会! — 高渊 2013/06/19 20:18
  • exp/rlc/discussion/2012-2013.txt
  • 最后更改: 2014/10/13 10:57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