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新夷1942.10教授凝聚态物理 同步辐射应用“普通物理实验I、II”课程主持人、“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马世红1963.3教授光学“物理实验基础”课程主持人、“普通物理实验I、II”教学
赵在忠1948.9副教授物理学“自学物理实验”课程主持人、“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乐永康1973.3高级讲师凝聚态物理“近代物理实验II” 课程主持人、“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俞 熹1978.1讲师凝聚态物理“近代物理实验I” 课程主持人、“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冀 敏1956.8副教授物理学“普通物理”理论课及“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陈骏逸1963.3副教授物理学“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 课程主持人、“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童培雄1962.4高工物理学“自学物理实验”及“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王建华1951.3副教授物理学“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吕景林1959.6副教授物理学“演示物理实验”及“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苏卫锋1977.4讲师凝聚态物理“物理实验基础”及“自然科学史”教学
陈元杰1975.1工程师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I、II”教学
姚红英1966.12讲师凝聚态物理“近代物理实验”及“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白翠琴1979.11工程师凝聚态物理“近代物理实验”实验室技术支持、“近代物理实验”及“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高 渊1977.5助教光电子技术“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岑 剡1980.1助工光学“普通物理实验I、II”实验室技术支持、“普通物理实验I、II”教学
原 媛1982.8助工凝聚态物理“物理实验基础”实验室技术支持、“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潘正元1955.12实验师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室技术支持
范伟民1954.9工程师物理学“演示物理实验”实验室技术支持
杨荫中1953.9主管技师 实验中心计算机技术支持
汪人甫1954.12助理实验师 “近代物理实验”实验室技术支持
薛 红1956.8技师 “物理实验基础”实验室技术支持
饶双梅1959.2助理实验师 “物理实验基础”及“自学物理实验”实验室技术支持
杨 敏1962.3工人 “普通物理实验I、II”实验室技术支持
王 煜1946.3副教授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教学
孙燕清1946.2高级实验师物理学“物理实验基础”教学
马秀芳1946.7副教授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I、II”教学
封东来1972.10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近代物理实验II”
刘晓晗1972.6副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
周鲁卫1947.4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近代物理实验II”
陈张海1969.6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近代物理实验II”
陆 昉1957.6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近代物理实验II”
吴义政1975.1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近代物理实验II”
侯晓远1959.12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
蒋最敏1962.4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 、科研实践
金晓峰1962.6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
周仕明1963.11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科研实践
王 迅1934.4教授凝聚态物理“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 、科研实践

本教学队伍每学期的授课教师数(含研究生助教,不含兼职教师)约30人。

建立了一支由实验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形成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梯队。

  1. 专职实验教师19人(其中包含3名返聘退休教师),其中中青年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本科学历的教师均有副高级职称。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人,占总人数的58%。40岁以下8人,40-50岁5人,50岁以上3人,平均年龄41岁。
  2. 兼职教师11人,均具有正高级职称,兼职教师队伍由三方面人员构成:(1)直接参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2)参与实验课题研究和教改的“长江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大学物理”理论课的主讲教师。
  3. 每学期约有15名左右的研究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参与实验中心的教学工作。
  4. 在本校与外校取得最终学历的人数比约为4:3,学缘结构良好。在实验中心主任和副主任5人中有3人分别在法、英、德三国获得博士学位,在骨干教师中有7人在国内其他高校获得相应学位。
  5. 平均每位专职教师每周上课3次,共计9学时,承担“物理实验基础”课的每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约15人,“普通物理实验”课,每位教师每次指导学生约12到16人,“近代物理实验”课,每位教师每次指导2组学生,每组学生约6-8人。
  1. 已基本建立起完整的面向本科生的“一个核心,三个层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由“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型实验教学”三个培养层面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 “大学物理实验”新体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分两大系列,一类是面向物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系列,另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基础实验课程系列。
  2. 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自学物理实验”全校公选课。完成编写《文科物理实验》,2008年5月即将出版。
  3. 以“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为目标,以“提高兴趣、增强内涵、夯实基础、保证质量”为原则,开设“物理实验基础”课。
    1. 出版《基础物理实验》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该教材作为一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教材中的一本,获2005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4. 在全国率先开展系列性的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1. 出版《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1世纪重点教材•物理学系列”;
    2. 出版《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教师用书(光盘)》,上海:复旦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
    3. 2006年“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4. 学生通过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物理实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
    5. “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目前已推广到全国70余所高校。
  5. 以“少而精”、“模拟科研”为原则,建立了点面结合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 减少实验数目,把实验数目由12个减少到8个;
    2. 引入“挫折实验”,让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失败”;
    3. 开放实验室,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全日开放实验室,欢迎学生前来预习或重做实验;
    4. 使用专用的实验记录本,强调实验过程记录的重要性,并把学生在进实验室到离开实验室过程中的实验记录计30%的考核成绩;
    5. 在评分制度中去除“失败”概念;
    6. 在期末考试要求撰写实验论文和做口头报告。
  6. 开设“科研实践”选修课,让高年级优秀学生进课题组,使学生专业阶段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申请“莙政学者”、“望道学者”、教育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科研训练项目”等资助计划,进行多层次的科研训练。
  7. 实验中心率先建起了一个完全开放、以众人协作式写作的维基(wiki)系统为基础的实验教学网站。该网站的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也包括校外)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灵活、快捷的开放式的教与学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和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来。
  8. 近年来,实验中心教师在全国会议上发表论文25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5年来共获各类论文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优秀论文1项)。新排及改进普通物理实验68个;自行设计制造仪器设备29种,其中6台教学仪器通过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制作完成“迈克耳孙干涉仪”等多个实验电子课件;在全国会议的教学仪器评比中获仪器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4项。正式受理的专利申请2项。
  9. 实验中心每周二中午定期举办一次非正式教学研讨会(lunch seminar),请中心教师就自己目前正在开展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10. 稳定技术队伍,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合理调配了教辅人员的职责,另外近三年来,新引进了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加入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在技术管理的层次上,变传统的“保管型”为“研究/建设型”,让新一代的教辅人员参与实验教学,并在搭建新实验、改进或设计新仪器中发挥主要作用。
  1. 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聘请退休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带实验、传授教学经验。
  2. 倡导青年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科研,并积极为其提供条件。以本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到感兴趣的课题组去,参加科学研究,改变知识结构,以便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实验。
  3. 有计划地引进优秀人才,三年来有三名硕士和两名国外获学位回来的博士来实验中心工作,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4. 鼓励实验中心的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得到校和系的支持),08-09年度,有2位教师得到带薪出国进修的机会。鼓励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目前有3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5. 建立定期内部培训和研讨机制,通过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请国内外同行介绍最新进展,确立新颖的教学理念。比如在2007年5月邀请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物理系的Gap Soo Chang教授和同年12月邀请德国吉森大学(Justus–Liebig -Universitaet Giessen) 第一物理研究所的Detlev Hofmann 教授来实验中心访问,并与青年教师畅谈,使他们了解国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此外,还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设计新实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 jpkc/teachers.txt
  • 最后更改: 2008/05/26 22:11
  •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