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体辐射实验
历史版本
2020年02月03日版本:2
修改中的版本
1、科学素养
- 了解黑体辐射研究的发展历史:
- 1790年皮克泰(M.A.Pictet)认识到了热辐射问题,把它从热传导中区别开来,并认识到它的直线传播性质,热辐射被明确的提出来作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1800年赫谢耳(F.W。Herschel)发现了红外线;1850年,梅隆尼(M.Melloni)提出在热辐射中存在可见光部分。
- 基尔霍夫定律、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瑞利·金斯公式、“紫外灾难”、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威廉·维恩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等;
- 了解黑体辐射的应用,包括:
- 遥感、测温、医学
- 热成像、刑侦、军事
- 空间散热与航天技术
- 加热、控温
- 天文学、宇宙学
2、分层次实验教学内容
a) 基础内容(4学时)
- 基本现象和实验内容:热辐射现象,验证导致量子论产生的普朗克定律:
- (I类)黑体辐射谱的特征,黑体辐射谱与温度的关系;
- (II类)测量普朗克常数、第一辐射常数C1 和第二辐射常数 C2;
- 基本方法及技术:光谱法;
- 设备仪器操作:
- (I类)溴钨灯光源及控制器,黑体辐射仪,红外光光谱仪、可见光光谱仪;
- (II类)用虚拟黑体辐射实验仪;
- 基本要求:
- (I类)可见光光波谱仪与红外光光谱仪的校正;
- (II类)提出实验方案,再根据需要配备或提供相关的仪器和元器件;用虚拟实验仪扫描测量辐射表面及其环境的红外辐射。
- (各类)数据定量分析
b) 提升内容(4学时)
- 实验内容:
- (I类)热辐射现象及其定量规律;
- (III类)辐射面及其环境的红外成像;
- 基本方法及其原理:通过相对低温的热辐射实验,认识影响热辐射的温度、距离、表面发射系数等因素及其与热辐射的定量关系
- 基本技术:温度控制技术;热辐射传感器;
- 设备仪器操作:
- (I类)黑体辐射红外辐射源,红外测量装置、热辐射传感器、数字万用表、可编程直流电源、计算机、手持式红外测温仪;
- (III类)简易红外温度计。(针对工科学生)
- 提升要求(I类):
- 用提供的线缆连接热辐射实验装置和数据采集仪;
- 测量物体的辐射面温度对物体辐射强度大小的影响:
- 测量物体在不同辐射距离的辐射强度;
- 更换不同的辐射面,测量不同粗糙度辐射表面的发射系数;
- 分析与数据处理,包括对平面辐射源(非点源)的辐射强度修正。
- 提升要求(III类):
- 搭建扫描红外成像系统,获得不同温度、不同发射系数表面、或具有平面缺陷的红外成像图;
- 分析影响扫描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选择合理的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进行测量;
- 分析实验过程中误差的主要因素,采取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扣除本底,提高成像质量.
c) 进阶内容(4学时)
- 实验内容:
- 如何有效、完整地扣除实验环境背景辐射的贡献,热辐射传感器的校正及其应用;
- 要求
- 了解热偶堆热辐射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与能量传递过程,分析电加热能、电磁辐射能与辐射计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带透镜和不带透镜的辐射传感器,讨论非接触式测温的具体实施方案;
- 讨论实验环境的辐射对传感器的影响及如何有效地、全面地扣除,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相符;
- 拓展(选):
- 测量不同材料的防辐射能力;
- 与科学前沿结合的相关内容。
d)高阶内容(根据实验条件可以分散到以上各层次)
- 实验内容:基于LabVIEW编程管理的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
- 技术:LabVIEW管理由具有NI通信协议的非NI专业仪器设备构成的实验系统
- 要求:
- 用LabVIEW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和数据采集;
- 基于LabVIEW控温程序,实现匀速升温和匀速降温,并在其控制的温度下准连续测量辐射度随温度的变化
3、能力培养
- 实验设计:
- 根据实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以及仪器测量档位(参数);
- 组织和优化实验方案;
- 分析能力:从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其规律至现象背后的物理过程;
- 团队协作能力
4、知识点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赛贝尔(Seebeck)效应,PID控温。
5、学科关联
- 电磁学
- 热学
- 光学
- 能量传递与转换、
- 光谱学、
- 量子力学
6、延伸实验
热噪声测量、热电势测量、天文观测、……
7、参考文献
- Ref1……
- Ref2……